作者|毛心如
编辑|白雪
苹果要给机器人业务按下加速键了。
最近,苹果 CEO 库克对公司人工智能部门进行了重组,将机器人团队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部门分离出来,转移至硬件部门。
有分析指出,这是苹果将战略重心向硬件与 AI 深度融合及产品商业化加速倾斜的主要动作。
同时,团队主管由原本的 AI 主管 John Giannandrea、更换为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John Ternus。
左为库克,右为 John Ternus
此次出局的 Giannandrea 在今年 3 月底刚刚失去了 Siri 的控制权。
接管机器人的 Ternus 在 iPhone、Mac 等主要硬件产品有丰富经验,此前也一直负责家用移动机器人和搭载「ELEGNT」框架的多功能机器人的研发。
此次换帅,被外界视为是苹果瞄准将机器人作为新的增长曲线。
战略被动的苹果想要主动求变
在如今 AI 和机器人的狂热浪潮下,苹果有点陷入了战略被动。
2024 年,苹果在 WWDC 大会上推出系统级 AI 助手「Apple Intelligence」,但因各种原因延迟上线。
今年 3 月,苹果宣布智能 AI 的 Siri 功能也因为技术原因将延期至未来一年内推出。
连苹果负责 Siri 的高管也调侃:「Apple Intelligence 的发布延迟既难看又令人尴尬。」
不得不承认,在 AI 技术疯狂发展的这几年,苹果已经俨然从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
而在机器人赛道,苹果的探索同样充满矛盾。
目前来看,苹果在机器人领域有三个方向有实质性探索。
2024 年 8 月,苹果研发了一款桌面机器人,其渲染图也在外网流出。
这个机器人配有一个类似 iPad 的显示屏,安装在一个细长的机械臂上,可以让显示屏上下倾斜并且实现 360 度旋转。
这款桌面设备将作为「家庭指挥中心」,用于 FaceTime 视频通话,并且还能用作家庭安全监控工具。
据悉,苹果目标在 2026-2027 年推出这款产品,定价约 1000 美元。
与其说这是机器人,不如说这是一个升级版的智能音箱。坦白说,从目前的预想设计来看,这款机器人并没有多少具有创新性的内容,而且很多设计理念和功能已经在现有智能设备中得到实现。
百度在 2024 年推出的「添添」AI 平板机器人,从外形和设计理念都跟苹果这款机器人相似,唯一区别就在,百度的这款已经量产了,而苹果还在研发。
左为苹果桌面机器人渲染图,右为百度平板机器人
紧接着,在 2024 年年底,苹果开发出一套机器人感知系统,叫 ARMOR。
ARMOR 通过软硬件协同增强机器人的「空间意识」,可实现动态防碰撞。苹果团队将 ARMOR 部署在了傅利叶 GR-1 机器人上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与使用四个头戴式和外部安装的深度相机相比,ARMOR 使碰撞降低了 63.7%;与基于采样的运动规划专家系统 cuRobo 相比,ARMOR-Policy 的计算效率较原系统提升了 26 倍。
图为 ARMOR 部署在傅利叶 GR-1 机器人上进行实验
今年 2 月,苹果发布了「ELEGNT」框架,目前的原型机器是一个台灯形态的设备,外观与皮克斯动画里的「顽皮跳跳灯」相似。
通过「ELEGNT」框架,非人形的台灯机器人有了「人味」。
用户在下达指令的时候,机器人会「看着」用户并通过歪头或者点头营造倾听感觉,播放音乐时也会跟着节奏一起跳舞。
虽然苹果向外界交出了三份作业,但桌面机器人的定价、台灯机器人究竟是真实所需还是「炫技过度」一直备受讨论。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也是苹果是想做「工具型机器人」还是「情感化载体」的矛盾。
此外,也有消息称苹果还在计划开发一款更具移动性的机器人。
这个可移动机器人类似于带有轮子的 iPad,对标亚马逊的 Astro 机器人,可以执行简单任务、拨打电话以及回答用户问题。
而至于人形机器人,或许苹果会借鉴自动驾驶项目的 SLAM 技术,探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和复杂任务执行能力。
苹果在机器人领域是摇摆的,在经历了放弃造车、Siri 更新效果不佳之后,显然,苹果更不想放弃机器人这条新的增长曲线。
手机厂商跨界已屡见不鲜
当库克在杭州畅谈创新之时,华为和乐聚合作的夸父机器人已经可以在工厂完成扫码包装、物流搬运、沾锡工序等工作,而小米的 CyberOne 也正在自家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
事实上,手机厂商跨界来做机器人已经不新鲜,甚至早已开启了抢滩战。
在 AI 算法、影像传感器、视觉算法、芯片、操作系统等有技术优势的手机厂商,跨界来做机器人有天然的技术迁移与复用优势。
同时,面向最后目标是 C 端的机器人,手机厂商也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营销经验,跟一些走硬核技术风的机器人厂商相比,手机厂商更懂如何卖出一台机器人。
目前,有 8 家手机厂商进军机器人赛道分蛋糕,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
其中小米和华为在成果上跑在了前列,这两家公司不同的布局思路,也代表着跨界做机器人的两种典型路径。
小米:全链条生态型
作为比较早入局的厂商之一,小米通过「投资+自研」双轮驱动构建机器人生态。
2021 年 8 月,小米发布第一款四足机器人 CyberDog,售价 9999 元。当时小米采取申请制销售,前后两批选出了 700 名用户。
2022 年,小米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CyberOne,身高 177cm,具备情绪感知能力,可识别 85 种环境语义和 45 种人类情绪,标志小米向复杂交互场景迈进。但彼时 CyberOne 的成本在 60-70 万,而且技术实现没有达到最优就进行发布,所以一直没有对外发售。
2023 年,小米推出 CyberDog 2,具备视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售价 12999 元。CyberDog 2 当时卖出去了近两千台,但遭遇了退货潮,售后备损达到了 50%。
2025 年 2 月,CyberOne 在北京亦庄智能工厂分阶段投入产线。
CyberOne 展示出了小米在机器人的自研技术。搭载自研小米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拥有完整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更能够实现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
通过小爱同学,CyberOne 同样拥有情绪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此外,小米也投资了像小雨智造、珞石机器人、思灵机器人等公司,投资覆盖机器人生产的全产业链,为机器人研发的产业链整合和压缩成本铺路。
华为:技术赋能派华为在机器人领域的定位非常明确——只做「大脑」,不碰「四肢」。
华为云负责机器人的大脑,车 BU 负责机器人的眼睛,数字能源部门负责机器人的续航,而硬件部分则交给合作伙伴。
在一众合作伙伴里,乐聚机器人与华为的合作显得尤为瞩目。
2024 年,在华为 HDC 开发者大会上,搭载华为盘古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夸父首次亮相。
通过搭载盘古具身大模型,夸父在工厂环境和家庭环境下拥有很强的泛化能力。
无论是在工厂里完成物流搬运、执行沾锡之类的脏活、累活或是危险任务,还是在家庭里与主人在厨房中进行流畅对话,通过理解主人喜好,搭配食材,并烹饪美食,它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
而在 202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华为、乐聚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 5G-A 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
通过 5G-A 技术的加持,夸父可实现大场景下高精度定位、减轻机器人本体硬件负担并提升运算速度,同时还能突破室内 Wi-Fi 局限,支持用户实时远程操控人形机器人。
除此之外,华为在今年申请注册了「MATEROBOT」商标,也有推出自家机器人产品的可能。
与此同时,像三星、传音这两家公司也在竞争赛中找到一块自己的「安全地」。
三星作为最早开始布局机器人的手机厂商,由于技术瓶颈和商业化落地难题,三星将机器人重心从人形机器人转向了家庭机器人。
去年年底,三星通过控股 Rainbow Robotics 获取有关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并将研发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家庭机器人上。
三星的 AI 伴侣机器人 Ballie 将在今年上半年上市。Ballie 支持语音控制,而且可以自由滑行,随时响应用户需求。
此外,Ballie 配备了全球首款可切换镜头投影仪,能够进行近距离和远距离投影。这不仅是三星将其成熟技术在机器人上的复用,同时也是三星在家庭环境实现产品生态化的布局。
而一直主打非洲和东南亚市场的传音,选择做机器狗。2024 年,传音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 Tecno Dynamic 1。
这不仅是一种对机器人领域探索的保险打法,同时也更符合传音目前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
作为「华米 OV」四大厂商之一的 vivo,也在今年官宣成立机器人实验室,跑步进场家庭机器人。
跟华为、小米不同,vivo 长期以来的发展布局偏向「纯粹」手机厂商,所以此次布局机器人,vivo 也表示将注重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基于现有的 vivo 蓝心大模型以及在影像空间感知技术的经验,vivo 目标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无论是竞争所迫还是主动求变,这场手机厂商「追风口」的趋势已不可逆,而这些手机巨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苹果跨界,放大优点和解决难点双线并行
虽然苹果一直在秘密进行机器人领域探索,但是连续两个月对业务主管进行更换也展现出来了苹果的焦虑。
一方面,手机市场的饱和以及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下滑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焦虑;另一方面,去年壮士断腕般断掉自动汽车项目,苹果需要找新的业务增长级。
从已经有明显成果的厂商发展路径可以看见,跨界做机器人在底层逻辑是将做手机的优势迁移到做机器人身上。
像小米拥有生态产业链,所以选择自己做一个完整的类人机器人;华为主攻技术,所以选择跟机器人公司合作;vivo 一直研究影像技术,将应用自研 MR 头显及「实时空间计算技术」,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基于自身优势,苹果瞄准了做家庭机器人。
一直以来,苹果在市场上最大的核心优势就是拥有的完善的 iOS 生态系统。
通过 iCloud 同步数据,苹果可以将用户的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Apple Vision Pro 等智能设备与家用机器人实现智慧互联,进一步把「人和机器」联系起来,形成强生态效应。
同时,iOS 系统的受众也往往有着更强的用户粘性。苹果通过生态闭环、体验一致性、品牌溢价等构建了强大的用户粘性护城河,聚焦家庭机器人,不仅是苹果对全球智能家庭生活和智能家居市场的押注,同时也是 iOS 生态圈粉加固粉的一大利器。
此外,苹果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并正在全面推进生成式 AI 的开发和应用,二者结合 iOS 系统,为苹果做机器人提供了性能、交互、隐私三大护城河。
芯片方面,有针对 Mac 电脑的 Apple Silicon 系列、针对手机的 A 系列,同时还有计划 2027 年推出的,为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开发「Glennie」和「Nevis」芯片。
自研芯片通过端侧计算能力和能效优化可以实现高性能与低能耗的平衡,这可以让机器人实现长时间运行,而定制化硬件和多模块交互,则是让机器人拥有更多在家庭场景下的泛化能力。
生成式 AI 方面,就是苹果一直在打造的 Apple Intelligence 系统。Apple Intelligence 的深度整合功能可以让机器人理解复杂指令,并调用本地知识库或云端服务执行任务。
而苹果自研的「ELEGNT」框架,也可以让机器人生成拟人化动作或者表情,在情感交互上更加类人化,这一点也更加符合家庭机器人在运行环境中所必备的情感交互能力。
对于起步稍晚的苹果,想要在机器人上实现「完美主义」,不仅需要放大优势,也需要跨越手机厂商跨界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人才问题,这甚至是先于技术竞赛前每家厂商需要面对的问题。
做一部手机跟做一台机器人在技术思路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跨界的手机厂商而言,想实现超车,得先找到更专业的「老司机」。
大多手机厂商进军机器人赛道的时间比较晚,跟现在一些纯做机器人的公司相比,在时间上已经不占优势,所以短时间成立一支专业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在手机大厂里,大多工程师主要还是处在垂直赛道,像是影像算法或者是芯片设计,而且团队设置也比较独立,但是机器人工程师需要跨学科整合机械、电子、软件等多领域知识,同时也需要团队成员跨职能协同。
在创新方向上,手机领域工程师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例如说提升续航能力、响应速度等,但是机器人工程师需要去探索新的交互方式、新的应用场景。
还有就是数据场景,手机产品只需要基于手机使用场景的有限数据,但机器人需要构建物理世界的交互模拟场景来进行数据闭环。
目前,随着具身智能这一话题热度飙升,许多大厂出来的技术大牛也纷纷离开老东家,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比起去手机厂商重新「开疆拓土」,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去往专业性更强、更纯粹的机器人公司。
像前腾讯 Robotics X 控制负责人郑宇在 2024 年离职,选择加入优必选。
原来在谷歌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在多个机器人部门任职的罗剑岚,今年也正式加盟智元,担任首席科学家。
大牛都去垂类公司还是给很多跨界公司带来了人才招募的压力,为了更快完成团队建设,像 vivo 已经开出了最高超 120 万元的年薪,来招聘机器人首席科学家。
现在在机器人领域,资深算法工程师的年薪也已超过 80 万元,相比手机行业溢价了 50%。
在漫长的研发周期前,各大厂商需要先度过人才获取的难关。
对于苹果,在解决人才数量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团队年轻化发展趋势。
第二个难题,就是各大厂商需要适应机器人与手机不同的市场打法。
手机市场有明显的功能细分。根据用户在影像、打游戏、商务等不同需求,手机厂商可以根据差异化需求推出垂直类产品,同时在垂直赛道内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
但是机器人更多的是场景驱动,要求的是多场景的泛化能力。像工业场景,机器人会往代替重复性劳动以及一些高危险工序设计;在家庭场景,机器人会往清洁、烹饪、情感交互这些方向探索。
手机,更多的是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像是追求最新的芯片、系统、高续航等,手机厂商可以通过快速迭代和营销来刺激消费。
而机器人更多是在挖掘场景的潜在需求,目前稍微清晰的是机器人的投放场景,但功能变成了需要探索的「竞争砝码」。
或许,苹果能通过这次团队重组+换帅打起翻身仗,或许,又会像汽车项目一样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但创新和风险本就是并存的,选择发展机器人的苹果是清醒的,也是鼓足了勇气的。
当年,苹果选择放弃造车时,李想在微博上有这样一段发言:「做成了 toC 的人工智能,苹果会成为一家 10 万亿美金的企业;人工智能输了,苹果会成为一家 1 万亿美金的企业。」
毕竟,在创新的角斗场上,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不懈的探索者。
原文标题 : 苹果机器人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