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深层意义:大摸底、定标准

具身研习社
关注

图片

这并不是赛事更不是竞技场,胜利的桂冠也并非加冕于第一个冲线的人形机器人身上,而是每一个站在赛场的人形机器人。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因天气因素暂缓脚步,人形机器人径赛的鸣枪声仍需在云端盘旋数日。

好在科技盛宴只是暂缓并不缺席,419日的赛道上,数家人形机器人代表队将和人类并肩起跑。在21.0975公里的赛程中,既是仿生躯体的极限试炼场,更是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首次具象化绽放。

这并不是赛事更不是竞技场,胜利的桂冠也并非加冕于第一个冲线的人形机器人身上,而是每一个站在赛场的人形机器人。

这场特殊赛事的产业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破解行业"评估标准缺失"痛点,通过统一客观场景、外部风险下的横向对比,探索可量化的技术基准线;其二,通过压力测试及场景验证,摸索出人形机器人复杂情况下的商业化落地路径;其三,该舞台面向的不仅是成熟市场企业还有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赛事为二者创造对话窗口,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做到双向赋能,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人形机器人未来长效发展搭建“通道”。

毕竟,今日赛场上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略显生涩的人形机器人,没准就是下一个“宇树科技”。

这场科技赛事处处藏着人性化小巧思,和人类参赛者对装备下功夫,反复对比跑鞋、着装的舒适度加buff一样,人形机器人也在精心挑选装备,为了降低路跑对机器人本体造成的磨损,有的参赛队伍还为人形机器人穿上了特制跑鞋。

此前,星动纪元STAR1在戈壁沙漠奔跑时,开发人员配备了一双运动鞋,两个相同的人形机器人奔跑时,穿鞋的更具优势。

可见人形机器人虽然是钢铁之躯,但其种种特点和人类无异。就像人类奔跑过久半月板会受到压力一般,人形机器人强耐力测试下关节模组也会出现过热状况。因此,我们并不能以苛刻标准审视,面对失误时不必急于叹息,正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技术阵痛,勾勒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必经之路。

当发令枪响彻亦庄天际线,这场人机竞速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既是尖端科技的试金石,更是智能时代的生产关系预演输赢的边界已然模糊,唯有人类与机器彼此映照、共同进化的身影清晰可见。

本体和运控的极致考验

 

当我们想讨论马拉松究竟想要检验人形机器人哪部分能力时,先来看看马拉松的赛制规划。

21公里的赛道,起点位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终点国家信创园。覆盖了平坦柏油路、裂缝路段、长缓坡、石板路、草地多种复杂路况。于地形来看,其考验的是人形机器人面对复杂路况的避障能力及稳定性。

再深一步探究,想要在复杂地形中的精准移动做到如履平地,背后支撑的是“大脑”感知系统的实时分析决策和路径;“小脑”对决策进行执行,调动全身关节并实时调控和调整。目前业内实现上述能力的技术路线并不相同,部分厂商通过三维模型,预设程序行走;还有厂商将激光雷达与双目视觉融合感知系统,加强实时感知决策能力;另一种技术路线为相机深度图方案,只通过深度图基于神经网络方法获取对地形表征,但目前该技术路线并不属于主流方案,仍在尝试阶段。

21公里的路程,赛方经过一系列斟酌后,将关门时间设置为3个半小时。半程马拉松人类参赛者关门时间大多在3小时左右,最快跑者能闯进1小时大关。该赛制考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的续航能力在4小时左右。但马拉松属于压力测试,长时间连续作业势必让续航时长作出一些让渡。

为此,大赛表示人形机器人可以采取更换电池或者接力赛跑的形式完赛,但每次更换电池人形机器人都会被罚10分钟。此外,更换电池的频率,也将影响总成绩。

从开枪起跑,到越线完赛,3个半小时的路程中,人形机器人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这便要求,人形机器人企业在本体结构设计下功夫,解决关节散热问题,避免过热制约人形机器人的步态。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只是前奏,北京今年将以“一赛一会”为核心,全方位展现人形机器人性能,其中“一会”指的是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了田径、足球、自由体操、应用场景等近20个赛项,充分展示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能、智能交互以及场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能力提升。

从南海子公园到信创园的21公里,既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是技术层级的垂直攀登:柏油路上的裂纹暗藏环境感知的奥义,缓坡与石板路交织成运动控制的九章算术,而那片沉默的草地,恰是平衡算法最好的压力测试场。

 

重要的不是过线而是尝试

 

在横向对比中,形色各异的人形机器人走出各自舞台,我们能得以窥见各家人形机器人相同情况下的真实技能展示。技术大摸底下,能从中找到现阶段技术水平的高峰值和平均值。有利于为后来者树立可量化更清晰的数据标杆。

虽然马拉松还未开跑,但已经进行过路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松延动力、青心意创等人形机器人厂商悉数到场,从一米二到一米八的人形机器人开始经受赛场检验。

路测现场透露,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换一次电用时5分钟,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完成第一次测试,用时2小时52青心意创测试了其人形机器人上坡、下坡,以及持久力等,以及跑步中的稳定性。

从各位参赛选手的具体数据来看:

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小麦身高174 厘米,整机重量60kg左右,适应马路、跑道、草地、山坡等多种环境地形,持续奔跑速度达2m/s,行走和奔跑步态已经趋近于人。三月份,小麦就已经在苏州备赛,还测试过负重行走。据魔法原子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麦若以行走动作前行,其续航能达4小时,但由于跑步姿态消耗更多,想要完成21公里左右的比赛,需要更换两次电池。

 

图片

图片来源:魔法原子

灵宝CASBOT 旗下的CASBOT SE已经实现直膝行走,曾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以直膝行走方式荣获人形仿生机器人赛道竞速赛第三名。前不久2025年中关村论坛会场外,CASBOT SE还在户外大秀舞技,从草地到水泥地再到油柏路,每一个动作都展现了其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完成高鲁棒性的走路、跑步甚至是舞蹈动作

乐聚机器人夸父,身高1.7米,全身22个自由度,能在柔性地毯等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定完成太极拳、舞蹈等高精度动作,还能征服水泥地、柏油路等多种复杂地形;速度5km/h今年1月,乐聚已经完成了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交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身高一米八,曾做到无磕碰、不踏空连续攀登超百节台阶,能适应复杂地形奔跑,最高速度可达12km/h,平均奔跑速度为6km/h。对于天工来说,这个赛场并不陌生,去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天工在起点为选手送上祝福,还参赛选手共同冲过终点

松延动力N2机器人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曾用了三周突破后空翻动作,已经完成了超过100公里的测试里程。

通过统一场景的压力测试,为技术评估树立了客观标尺;通过校企联动的创新模式,打通了科研与市场的转化链路;更通过人机共生的具象化实践,为智能时代的生产关系提供了全新注解。

当人形机器人跨越马拉松的终点线,智能时代的产业马拉松才刚刚鸣枪。这场竞赛没有真正的输家,唯有持续进化者方能领跑——无论是机器,还是背后的人类智慧。

       原文标题 :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深层意义:大摸底、定标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