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企业的生死竞速,谁在“无人驾驶”赛道上卷成王者?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自动驾驶的“战国时代”,谁能笑到最后?

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进入“大比拼”模式——华为乾崑ADS 3.0号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百度Apollo的萝卜快跑拿下1100万次订单,小马智行的Robotaxi在广州街头抢活儿……

这场技术竞赛的残酷程度,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只不过今天的“诸子百家”换成了科技公司。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自动驾驶公司,谁的技术最硬?谁的商业化最牛?谁又是在“PPT造车”?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来扒一扒这份“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排名”,看看谁才是真正的“AI老司机”。

(参考阅读请点击:

《智驾上演“权力游戏”:车企向左收紧供应链,自动驾驶公司向右抢滩Robotaxi》)

一、第一梯队:技术狂魔与商业化王者

1. 华为乾崑:自动驾驶界的“六边形战士”

华为乾崑ADS 3.0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对标特斯拉FSD的智驾系统,其核心优势在于:

全栈自研:从芯片(昇腾)、算法(BEV+OCC)、到车云协同(鸿蒙智行),华为一条龙搞定,不依赖任何国外技术。

极端环境驯化:在新疆-30℃雪地和海南50℃高温下测试,系统依然稳定,网友调侃:“这哪是自动驾驶,明明是‘三防手机’装在了车上。”

商业化速度:已搭载问界M9、智界S7等车型,2024年出货量超50万套,目标是“2025年让20万的车也能用上L3”。

但华为也有痛点:车企怕被“绑架”,所以合作对象主要是自家生态(如赛力斯、奇瑞),传统大厂仍在观望(不过,上汽已经上车)。

2. 百度Apollo:Robotaxi的“扛把子”百度Apollo的萝卜快跑,是国内唯一接近盈亏平衡的Robotaxi项目:

规模化第一:2000辆车覆盖30城,累计订单超1100万次,武汉试点已实现“单城盈利”。

政策红利:百度是唯一获批“全无人商业化运营”的公司,连安全员都不用配。

技术短板:依赖高精地图,导致拓展速度受限,例如进城中村还得先测绘3个月。不过这个短板正在填平中。

3. 小马智行:Robotruck的“隐形冠军”

小马智行在乘用车(Robotaxi)和商用车(Robotruck)两条线同时发力:

货运之王:500万公里路测、8.6亿吨货运量,京东、顺丰都是其客户。

出海凶猛:与新加坡康福德高合作,把Robotaxi卖到中东,票价是国内3倍。

尚未摆脱亏损魔咒:2024年亏2.75亿美元,但资金还能烧3年以上,CEO彭军放话:“2026年必盈利!”

随着2025年千台Robotaxi上路,盈利的大饼越来越近了。

行业调侃:“小马智行是‘拉货比拉人赚钱’,滴滴看了都想转型。”

4. 小鹏汽车:城市NOA的“卷王”小鹏汽车凭借XNGP系统,成为国内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领先者:技术亮点:2024年实现“无图化”城市NOA,摆脱高精地图依赖。

用户规模:XNGP激活用户超20万,日均使用时长1.2小时。

痛点:硬件成本高,Pro版需加价2万,被吐槽“科技平权但钱包不平”。

不过,随着大模型的加速推广,成本正在一点点被打掉。小鹏汽车的优势日益明显

5. 广汽集团:传统车企的“逆袭者”

广汽通过埃安品牌+巨湾技研,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布局:

自研+合作:与华为、地平线合作,同时自研ADiGO 5.0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很快的。

商业化落地:2024年L2+车型销量突破15万辆。与滴滴、如祺出行合作,自动驾驶商业化能力倍增。

短板:高阶智驾仍依赖外部技术,自研能力待验证。

二、第二梯队:细分赛道“卷王”

6. AutoX安途:全无人RoboTaxi的“孤勇者”AutoX是国内首个实现“全无人运营”(连安全员都没有)的公司,但问题也有:政策风险:目前仅上海、深圳前海等地获批,扩张速度有待提升。

成本高企:每辆车改造成本数十万元,在“智驾平权”浪潮中有些费力。

有网友吐槽:“这价格够请10个司机开很多年了。快降价吧。”

AutoX安途正在闷头钻研技术,想必哪一天又会“一鸣惊人”!

7. 文远知行:全球化的“多面手”文远知行是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十分抢眼:海外赚钱:中东Robotaxi票价30美元/单,毛利率超40%。海外赚钱模式已经开启。

全球唯一:文远知行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手握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美国五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

国内艰难:2024年营收下滑,ADAS业务暴跌1.5亿,被吐槽“国际化成功,本土化不易”。

不过,困难是暂时的!文远知行形成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运车、自动驾驶环卫车、高阶智能驾驶等五大产品矩阵,正在冉冉升腾为全球自动驾驶灯塔企业,未来可期!

8. Momenta:车企背后的“技术外挂”Momenta的“两条腿走路”策略很聪明:

量产方案(Mpilot):卖给上汽、比亚迪等数十家主机厂商,年出货超100万套。

L4研发(MSD):和奔驰合作,目标2026年落地L3。

但也有隐患:似乎过度依赖车企,一旦主机厂自研(如比亚迪),订单可能暴跌。

不过,主机厂想完全摆脱Momenta单干,也不是那么容易!Momenta的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了!

9. 九识智能:物流自动驾驶的“新势力”

九识智能专注无人物流车,已与邮政、三通一达等物流巨头合作:

技术优势:L4级无人物流车成本压至4万/台,比行业低很多。

商业化落地2024年部署超数千台,累计配送量3亿单。

2025年更是时不时传来落地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消息。

10. 新石器:无人配送车的“开拓者”

新石器的无人配送车已在北京、上海等85城落地:

场景聚焦:社区、园区最后一公里配送。

痛点:政策限制多,部分城市要求“随车配安全员”。

不过,新石器已经形成了“铁三角”壁垒:

85个城市路权牌照(占全国80%以上)、10分钟下线一辆车的智造工厂、以及全球首个4D感知大模型……

三、第三梯队:生存还是毁灭?

11. 蘑菇车联:车路协同的“理想主义者”

蘑菇车联主打“智慧道路+自动驾驶”,但:

依赖政府订单:项目周期长,回款慢,2024年传来裁员的消息。

2025年因为业务拓展,又在扩招员工!

技术争议:其“全局协同”方案被质疑“过度理想化”,实际落地效果存疑。只是不少用户偷偷说“全局协同方案挺香的”!

孰优孰劣,只有品尝过后才知晓!

12. 驭势科技:物流场景的“低调玩家”

驭势的无人叉车、无人物流车已落地京东、顺丰仓库,但:

赛道有些狭窄物流自动化竞争激烈,极智嘉、海康早已布局。

估值有些低迷:2024年融资额,不到小马智行的1/10。有网友辩称:那是因为驭势科技前几年融资已经很多,所以不能拿2024年一年的融资额来比较。

似乎也有道理!

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自带流量,对自动驾驶有深刻的洞见,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竞争策略:既不做最高端也不做最低端的产品,而是专注于中端市场,并将其做到极致性价比。他说:“驭势科技正在不断迭代第五代U-Drive智驾系统,研发第六代、第七代U-Drive智驾系统。”

13. 轻舟智航:NOA量产一骑绝尘

轻舟专注无人公交,但:

政策依赖:政府采购波动大,早两年订单下滑较多。但是随着2025年无人驾驶公交风口来临,轻舟智驾似乎又要起飞了!

技术路径:固定路线L4,拓展至其他场景还需努力。

成绩斐然:轻舟的中阶高速NOA量产方案已累计出货40万量,成绩斐然。随着更多车型的搭载,轻舟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中高阶NOA量产突破百万台的上车自动驾驶公司。

14. 易控智驾:矿山无人驾驶的“隐形冠军”

易控智驾在矿区无人驾驶领域占据70%市场份额:

技术壁垒:粉尘、极寒环境下的高精度感知。

商业化落地:2025年3月1日,易控智驾在三亚爆料:全球首个1000台无人驾驶矿卡规模化落地,累计运行里程突破3000万公里,运输方量达1.6亿立方米,市占率42.5%。

15. 路凯智行:矿山自动驾驶的“专精特新”

无人矿卡运行1000天:成立四年多,如今的路凯智行已经在新疆、内蒙古的多个露天矿区完成无人驾驶落地,实现24小时常态化、无人化、多编组安全运营,时间超过1000天。

三懂:路凯智行致力于无人驾驶卡技术,并将这门技术实现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提升安全运营的效果,达到了“懂车、懂矿、懂算法”的三维技术维度。

难题:无人驾驶矿卡不仅技术难度大,资金占用也比较大,政策难题也不少。

16. 希迪智驾:车路协同的“实干派”

希迪智驾的“V2X+自动驾驶”方案在长沙落地:

政策红利:获工信部支持,项目资金充裕。前不久还传来港股消息,应该说信心满满。

技术争议:车路协同成本高,全国推广还需下一番功夫。

希迪智驾是“大疆之父”李泽湘创办,技术领先性在业界有口皆碑,引起了各方关注!

17. 地平线:芯片界的“幕后英雄”

地平线征程芯片赋能多家车企:

技术优势:算力功耗比优于英伟达Orin。

商业化:2024年出货超200万片,估值破百亿。而且2024年成功在港股上市,已然上岸!

18. 元戎启行:L4级自动驾驶的“技术派”

元戎启行深耕L4级乘用车:

技术亮点:低成本纯视觉方案。

商业化困境:2024年融资遇冷。

2025年却欣欣向荣,长城汽车更是注入巨资。可以说,前途很光明,但是不能松懈哦!

19. 智行者:特种车辆的“自动驾驶专家”

智行者的无人清扫车、无人巡逻车已落地:

场景优势封闭园区刚需明确,市场一步一步拓展,必成大器。

规模瓶颈:拓展至开放道路,尚需技术突破、政策松绑、实践推动。

相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 追势科技:自动泊车的“性价比之王”

追势科技专注AVP(自动代客泊车):

技术亮点:10万元级车型落地。

竞争压力:华为、百度纷纷入场。

2024年4月1日,追势科技SPACE TECH.)韩国Autocrypt公司,共同在韩国首尔成立了合资公司Mobiligent

追势科技出海,迎来新的风口。

四、未来战局:2026年,谁会消失?谁会封神?

2026年生死线

业内预测,无法实现L3量产的公司将淘汰50%。

出海定胜负

中东、东南亚是下一个战场,文远、小马已抢占先机。

成本大决战

华为、百度能否把高阶智驾压到10万区间?

有网友吐槽:“未来可能只剩华为、百度、小马三家,其他的要么被收购,要么改行造电动自行车。”

这个话不要当回事,终究,咱们的市场足够大,场景足够多,支撑20家自动驾驶巨头,绰绰有余。

问题是,谁能够保持在20强队列中,谁又会被甩掉?

五、结语:自动驾驶没有“弯道超车”,只有“硬核死磕”

这份排名也许并不科学、准确,甚至随时可能调整,

但是,自动驾驶江湖变迁,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技术强的未必赚钱,赚钱的未必技术最强

华为靠全栈自研站稳脚跟,百度用规模熬出盈利,小马智行在货运赛道闷声发财,新石器、九识智能在物流领域风生水起,而更多公司仍在生死线上挣扎。

或许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说:“自动驾驶没有捷径,要么烧钱熬到黎明,要么趁早转型卖配件。”

而在这场马拉松中,唯一的真理是——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AI老司机”。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真是高手如云!这些公司各有各的厉害之处,无论是技术实力、市场份额还是创新能力,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谁能最终成为引领自动驾驶行业的王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排名:20家企业的生死竞速,谁在“无人驾驶”赛道上卷成王者?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