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车芯片延期,英伟达的“王炸”让谁更焦虑?

汽车公社
关注

头图.jpg

导语

Introduction

影响最大的,是押宝Thor的车企们。

2022年,英伟达推出全新一代Thor智驾芯片,巅峰算力可达2000 TFLOPS,是Altan的2倍,Orin的8倍。这是英伟达的旗舰车载芯片,未上市就成业界卷王,关注度极高。

惊艳的数据,史无前例的性能,曾让不少拥趸兴奋高呼:“能打败的英伟达的,只有英伟达自己!”

转眼三年过去,这款原打算2024年实现量产的明星芯片,交付却一再跳票。从当下的量产延迟看,英伟达未必打败了自己,但在Thor这款旗舰产品上,确实给自己挖了不少坑。

1.png

延迟不仅拖累了车企的新车计划,也影响了英伟达自身的市场布局。按该公司平均1-2年迭代一款车载芯片的规律看,Thor之后已没有新规划的智驾芯片产品了——

黄仁勋是个危机感拉满的管理者,面对业界和投资者的审视,过去一年没少焦虑。黄仁勋想把压力藏在自己的黑色皮衣下面,但旗舰产品的一再难产,又一次次戳破了老黄的皮衣。

产品刚发布之时,英伟达给Thor取了个霸气侧漏的中文名:雷神。这款芯片不仅性能拉爆,含着金钥匙出生,在时间节点上更是恰逢其时。原计划2024年量产,刚好处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阶智驾的爬坡与爆发期,一旦顺利“上车”,可以迅速吃到市场红利。

可事情,偏偏不顺利。

2.jpg

01“王炸”为何难产?

英伟达对Thor期待值极高。

顶级型号可提供2000TOPS算力,是前代Orin的近八倍。支持端到端自动驾驶,实时运行多传感器融合与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Blackwell+4nm制程,无论是AI训练、推理效率或是能效比,都是非常领先的。

在英伟达的规划里,Thor要成为“统治一切的王者”,一颗大算力芯片解决所有问题,且还能利好公司汽车业务的增长。按照原计划,英伟达将于2024年中期量产Thor,可后来被推迟至2025年4-6月,最新消息是,该芯片量产极有可能延后到2026年,且极有可能只供应750TOPS低算力版本。

英伟达未对延期一事太多解释,但在业界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小鹏汽车P系列及G系列的产品负责人曾在社交平台表示:“英伟达Thor还在延期,且没有确定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时间,能在2026年量产就不错了。”

3.jpg

关于推迟的原因,有Blackwell GPU架构所面临的设计挑战。Blackwell架构是英伟达专为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设计,量产过程却遇到设计缺陷、良率不足和散热挑战等问题。

另一种说法是,台积电在生产环节发现了裸晶设计问题,影响了良品率,对Thor的量产进度也有影响。与此同时,芯片架构的复杂性,在生产调试阶段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且生产还可能受到供应链的挑战,如产能分配和制程优化等。

还有政策上的一些阻碍。

过去几年,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逐渐收紧,进一步加严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存储芯片等的出口管制,这也会间接影响英伟达的供应链稳定,尽管英伟达Thor本身不是受限产品。

4.png

影响最大的,是押宝Thor的车企们。

小鹏汽车曾计划在今年发布搭载Thor的新车,但由于Thor一再推迟,小鹏已加速智驾芯片“图灵”的自研与开发,算力相当于3颗Orin-X。据悉,小鹏P7+在研发时曾想过直接使用英伟达的Thor,但由于该芯片一直延期,最终还是采用了双Orin-X配置。

领克900将是全球首款搭载Thor的车型,这款芯片的供应是否顺利,或许马上就能见分晓。在极氪千里浩瀚智驾发布会的群访上,极氪副总裁林杰否认了英伟达Thor“难产”的问题,他表示领克900会在4月市,二季度交付,“在我这个层面,目前还没听说Thor供货有问题。”

理想汽车也是首批支持Thor的车企,但该公司也在加速自研5nm制程的智驾芯片“舒马赫”,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比亚迪也曾宣布采用英伟达Thor,目前尚未官宣下一步替代方案,但该公司在自研芯片方面也有布局,提升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

5.jpg

02黄仁勋的三重焦虑

车载芯片在流片之后,还需要严格的车规验证和功能验证,后续测试出现任何不确定性,都只能调整设计。一是,时间越来越紧迫,二是,车企对芯片稳定性的审视只会更加严格,买单和投入更为谨慎,时间越久,英伟达只会越来越被动。

业界传言,Thor之所以一直没有动静,是因为黄仁勋看到高通、Mobileye等竞争对手陆续推出集成化的车载计算方案,分食蛋糕的玩家越来越多,必须保证Thor在算力和功能上都有明显优势,才愿意放心量产。英伟达内部不断优化设计,拖延了不少时间。

前有狼,后有虎。

前面虎视眈眈的“狼”,是自研芯片的车企们。自研芯片,降低了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减少外采需求,市场层面给了英伟达营收压力。蔚来李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芯片供给的国际影响,由于美国的限制,其实对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实际影响。

自研芯片,和自家算法更匹配,这涉及算法和芯片平台的耦合度。特斯拉144TOPS算力性能可以优于市面上400-500TOPS算力芯片,计算效率高,主要原因之一,是针对特斯拉自己算法设计。特斯拉2019年就发布了144TOPS算力芯片(Autopilot HW3.0),至今依然能支持智驾端到端落地。

6.jpg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的生态护城河,是CUDA和GPU架构的通用性,当更多车企选择ASIC专用芯片,如黑芝麻智能的几款主推产品,英伟达的生态优势将被慢慢削弱。

当然,即使车企选择继续与英伟达合作,向其购买智驾芯片,但本质上逐渐转为“自研+第三方采购”或“多个采购渠道”的混合模式,英伟达的绝对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

身后伺机而动的“老虎”们,则是智能驾驶芯片供应商。除了前文提到的高通、Mobileye、黑芝麻和地平线等对手,还有另一支不容小觑的势力,即华为系。

以中国市场为例,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被华为赋能,如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智界和尊界等品牌,以及阿维塔和蓝图等合作方,旗下车型的智驾系统,大部分使用了华为MDC810/MDC610计算平台。

伴随着智驾芯片供应商的发力,以及蔚来们自研芯片加速落地,未来几年,从车企阵营到供应商阵营,国内智驾芯片“不受制于英伟达”的愿望,将慢慢部分实现。

7.jpeg

Thor带来的第三层焦虑,是英伟达的汽车业务。

过去几年,虽然汽车业务为英伟达的强势引擎,但在公司内部的业务占比依旧很小。从小鹏转到英伟达的吴新宙,聚光灯下自带使命,但这还要考虑黄仁勋愿意给多少话语权的问题,且吴新宙自己也十分清楚,英伟达自动驾驶的落地,究竟还有几年窗口期。

毕竟,因拖延把项目拱手他人,英伟达这几年也遇到过。奔驰已经给了英伟达最大的诚意,后者却迟迟没能拿出期许的产品。

责编:李思佳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旗舰车芯片延期,英伟达的“王炸”让谁更焦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