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不破亿,人形机器人企业都不好意思对外宣发了

具身研习社
关注

图片 

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派系之争,本质是技术路径与商业逻辑的博弈。“大脑派"追求技术天花板,"本体派"夯实产业地基,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朱啸虎的人形机器人投资“批量退出论”没吓退拿着真金白银入场的资方们。 

暂且不论朱啸虎的观点对错与否,毕竟没有预言家身份牌在手,没有人能清晰看到未来走向。但透过讨论声音来看,大部分观点和朱啸虎的理论相悖,人们仍愿相信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终将走进千家万户。 

这份相悖并不只是虚无渺茫的“声援”,而是实实在在的斥巨资砸向人形机器人。IT桔子数据,2024年-2025第一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64笔超千万元级融资。尤其是2025年第一季度的19笔交易,堪称用钱投票的行为艺术。 

融资事件增多只是其中一隅,随之而来的还有金额起飞,64笔融资中,不乏规模超亿元级别的事件。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双提升下,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新火种。 

前不久,成立仅50天的它石智航,以超8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刷新了中国人形机器人天使轮的金额天花板。50天,其他赛道创业者还在纠结BP18版怎么改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方已经用行动书写新定律在人形机器人赛道,早期投资并不省钱的现状真实存在。 

图片

图片来源:天眼查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都在押注未来,用行动表态,但在看好的投资人阵营中出现了不同投资偏好,投资阵营分为“本体硬件派”和“本体+大模型”派;上游开始露脸,灵巧手和关节模组备受关注。

投资多点开花下,资方正加速人形机器人未来到来的脚步。我们虽然无法预测趋势,但仍能透过动作窥见未来发展。

 

图片

越来越贵,国资频繁出手 

贵,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的关键词。

3月末,机科未来完成数千万种子轮融资,由零一创投独家投资。其成立于2024年,由前苹果技术主管田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邵林共同创立;同月,灵宝CASBOT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天使轮融资总额已超亿元人民币。由联想创投、国投创合及河南资产基金等机构参与。 

再向前溯,魔法原子、银河通用等企业都完成了破亿元的大体量融资。种子轮破千万,天使轮破亿的融资规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屡见不鲜,最大规模的融资,永远是下一轮。 

图片

图片来源:银河通用官网 

这阵风不仅席卷了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其上游核心零部件的融资规模也有放大趋势。例如,人形机器人触碰物理世界最后一毫米的关键末端执行器“灵巧手”,也成为了一级市场的“香饽饽”。 

4月8日,灵心巧手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创造了灵巧手领域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种子轮投资,由红杉种子基金、万凯新材领投,力合资本、力合金融、华仓资本、鞍羽跟投。 

早期融资轮次的规模已经来到next level,尚不用提明星企业的融资规模,每一轮融资背后站着的是“投资人兵团”,长长的参投机构名单支撑起几乎近10亿规模的融资。随之而来的是,头部企业估值水涨船高,据悉智元的估值已经达150亿元。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其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一方面,量产元年到来,商业化不再是“口头承诺”,为人形机器人厂商增添了估值抬高的底气;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持续降低及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形机器人降本和应用力提升,铸造了根基供应链的成熟及技术突破,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脚步。 

再叠加政策东风已至,使得人形机器人当下正处于发展窗口期,或者说“最好的时代”。一片繁荣下,融资规模扩大便成了顺理成章的结果。 

现阶段“投融两旺”的场面中,活跃的资方身影不仅有VC,还有国资频繁现身。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参与了银河通用、自变量机器人的融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押注宇树科技和星海图;深圳的招商局创投投资了千寻智能、逐际动力;河南资产基金参与了灵宝CASBOT的融资... 

人形机器人的融资热潮本质是资本对"AI +物理世界融合的终极押注。短期看,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将推动估值继续攀升;长期看,押注的是下一个未来的入场券甚至是话语权。 

图片

大模型决定上限

本体决定下限

“人形机器人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大模型实现认知能力的跃迁,从而突破场景边界。”该投资思路已经在人形机器人形成明显派系,在部分投资人眼中,这轮人形机器人爆发浪潮离不开大模型技术跃迁,有了大脑加持才赋予了人形机器人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沿着技术脉络看,当下押注的企业定是在大脑侧有明显优势的整机厂。 

蓝驰创投合作人曹巍也曾对媒体接表示,做一个硬件公司追求利润是很好的商业模式,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一家企业能否有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是否可以带动行业的发展,例如开源共享高质量的数据以及模型架构上的持续创新。 

这一逻辑在蓝驰创投对智元机器人的投资中得到验证。 

“对机器人公司,你如果不做大模型,那是属于没有未来的机器人,没有智能化,没有作业能力只是一个硬件。他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投入非常大的。”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 

秉持这一理念,智元发布了启元大模型GO-1(Genie Operator-1),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部署到智元研发的多款机器人本体中GO-1首创ViLLA架构,让人形机器人通过人类视频就可以学习各技能,在极少数据甚至零样本下,适应不同场景和任务 

GO-1加持下,机器人能“无视”数据规模,打破受制于数据数量、质量的瓶颈,实现泛化能力的提升。并能做到“跨本体”适应不同结构的机器人,用同一个大脑为所有机器人“升智”。

 同样出现在蓝驰创投被投企业的阵营中,2024年人形机器人“融资标王”的银河通用,其优势同样在于大脑侧。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曾表示,公司面向通用机器人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在具身大模型、3D视觉感知和灵巧手深度学习算法等领域不断突破核心技术。 

银河通用曾发布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GraspVLA该模型的预训练完全基于合成数据,预训练后,模型可直接Sim2Real,应用在千变万化的真实场景和物体上测试,且无惧光照变化,后训练仅需小样本学习即可迁移基础能力到特定场景 

此外,还有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出的“一脑多态”具身智能大模型,其能做到在大脑的加持下,不同构型的机器人群体间能实现高度统一的工作联动,上演人形机器人版的“拉齐颗粒度”。以“同一个大脑”驱动双足、轮式、四足等异构机器人群体,降低实际应用成本。

图片

图片来源:YOUI-XJTU IEIR 

透过被投企业在大模型或大脑侧的技术路线来看,其聚焦的方向为突破数据困境,让机器人在物理世界的认知度提升,进而使得操作侧的泛化能力跃迁并不断拓宽场景边界。以大脑为矛,划破机器人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次元壁”。 

"本体派"则坚持"硬件定义AI"该派系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物理世界交互能力是AI落地的前提,因此必须优先解决机械结构、运动控制、能源管理等基础问题。 

AI再聪明也需要本体来支撑交互,硬件决定的是水平下限。尤其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硬件能力和其稳定性是强关联的。”某投资机构相关负责人对具身研习社表示。 

硬件优势明显的企业有宇树科技、傅利叶、众擎等。凭借本体硬件,众擎不但以“直膝步态”走出人形机器人最美步伐,还上演了后空翻、前空翻以及丝滑跳舞。

从硬件数据来看,众擎的SE01机器人整机共32个自由度,高达170cm,重约55kg,关节最大扭矩330N·m,常态行走速度可达2m/s。机器人核心关节均为团队成员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谐波力控关节模组,工业稳定性强悍;机械双臂采用绳驱动柔性力控方案打造,设计寿命超过10 

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派系之争,本质是技术路径与商业逻辑的博弈。“大脑派"追求技术天花板,"本体派"夯实产业地基,二者缺一不可。 

正如特斯拉Optimus 的成功所揭示的:强大的AI算法需要精密的执行器支撑,而硬件性能的提升又依赖于数据与模型的迭代。未来的行业领导者,必将是那些能在脑体协同中找到平衡点的企业。它们既拥有 "最强大脑",又具备 "钢铁之躯",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双重维度上构建护城河。

       原文标题 : 融资不破亿,人形机器人企业都不好意思对外宣发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