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硅谷宠儿”到“估值腰斩”,自动驾驶的残酷物语。
2025年4月,美国自动驾驶公司Nuro宣布完成新一轮1.06亿美元(约7.75亿人民币)融资,估值却从巅峰期的86亿美元暴跌至60亿美元——相当于把特斯拉Cybertruck的棱角生生磨平了30%。
这家曾让软银、丰田、谷歌抢着送钱的明星公司,巅峰时期号称“无人配送赛道估值之王”,甚至让美国联邦政府为它打破50年汽车安全法规。
但如今,它不得不裁掉20%员工,放弃与中国比亚迪的“联名造车计划”,甚至改行卖起了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从“顶流”到“求生”,Nuro的故事像极了自动驾驶行业的缩影——资本的热浪退去后,裸泳者终将浮出水面。
别急,听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慢慢道来!
(参考阅读请点击:
《无人驾驶:2025年1季度融资40亿元,资本开始狂囤"螺丝钉"和"扫地僧"?》
一、曾是 “香饽饽”,融资拿到手软
Nuro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市。
两位创始人可都大有来头,都出身于 Google ,是无人驾驶领域的大拿。
一位是前 Google 无人车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朱佳俊,2005 年在英特尔实习后就进入了谷歌,后来更是做到了 Google 自动驾驶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的位置。
另一位戴夫弗格森,曾是 Google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被誉为机器学习领域“活化石”。
有这样强大的团队背景,Nuro 从一诞生就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自成立以来,Nuro 融资的脚步就没停过,堪称融资界的 “优等生”,累计融资额超过 22 亿美元。
2018 年 1 月,它完成了 92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投资方里有高榕资本、网易创始人丁磊、真格基金、Greylock Partners 等,这阵容相当豪华。
紧接着,2019 年 2 月,软银愿景基金豪掷 9.4 亿美元入局。
2020 年 11 月,普信投资公司领投了 5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还有一堆知名投资机构跟投。
2021 年 12 月,老虎环球基金领投了 6 亿美金的 D 轮融资,众多大牌机构纷纷参与。
那时候的 Nuro,在资本的簇拥下,估值一路飙升到 86 亿美元(比当年蔚来上市市值还高),可谓是风光无限,成为了美国自动驾驶领域耀眼的独角兽。
二、再获融资,估值却 “打折”
当地时间 4 月 9 日,Nuro 又宣布了一个融资消息,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 1.06 亿美元,投资方还是那些老面孔,像普信投资公司、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老虎环球基金等。
可这次,情况却有点不一样。上一轮融资还是在三年多前的 2021 年底,当时正值风险投资热潮高峰,Nuro 的估值高达 86 亿美元。
而这次融资后,它的估值却降到了 60 亿美元,缩水超 30% 。
不过,Nuro 的联合创始人戴夫弗格森却对当前估值十分满意。他表示上一轮融资时市场处于顶峰,现在这个估值能让他们确信新的市场战略能够取得成功。看来,Nuro 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打算,这笔新融资也将用于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并推进商业合作。
三、从无人配送起步,一路 “狂飙”
创业初期,Nuro 把目光瞄准了末端无人配送领域,并且迅速推出了一系列产品。
他们的杀手锏是"三无设计"——无方向盘、无踏板、无人类座位。
2018年首代车型R1亮相时,马斯克在推特嘲讽:"这玩意儿送披萨?不如用火箭送外卖!"
这款车就像是一个先锋,验证了无人配送车的可行性。
仅仅过了两年,2020 年 2 月,第二代无人配送车 R2 登场。它和 R1 外观相似,但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升级,更具备商业化运营条件。
Nuro 没有像 R1 那样定制每辆车,而是和汽车制造商 Roush 合作设计。
R2 的货仓容量比 R1 多了 65% ,能容纳 20 个购物袋,隔间还有温度控制设计,能更好地保鲜食物。它的外部触摸屏更大,电池续航翻倍,车重也增加到了 1.15 吨,还取消了侧视镜。
<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更厉害的是,R2 拿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特别豁免,这可是史无前例的,意味着它可以制造并测试不符合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的无人配送车辆。凭借这个豁免,Nuro 成为第一家在美国车辆管理局(DMV)许可下,在加州公开道路上测试完全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没有司机,也没有乘客。
2022 年 1 月,Nuro 又发布了和比亚迪联合研发设计的第三代无人驾驶配送车。按照计划,这款车预计 2023 年量产,货运量是上一代的两倍,成本却降低 50% ,原本是 Nuro 商业化扩张的 “主力军”。为了迎接大规模商业化,Nuro 快速扩张,两年时间团队人数翻倍到 1500 人 。
四、遭遇寒冬,转型求生
但现实总是充满了变数。
2022 年,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自动驾驶行业也进入了寒冬。Nuro 也没能幸免,由于迟迟无法盈利,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无奈之下,2022 年 11 月,Nuro 做出了裁员约 20% 的艰难决定,并且暂缓了商业化落地脚步,推迟了第三代无人配送车的量产,还放弃了和比亚迪的合作,公司发展陷入了低谷。
不过,Nuro 并没有坐以待毙。2024 年 9 月,Nuro 宣布将业务模式从无人配送扩展到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包括 L2 至 L4 。Nuro 的首席技术官安德鲁 - 克莱尔称:一方面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可以处理更广泛的任务;另一方面,成立之初汽车公司对 L4 级自动驾驶车不够重视,Nuro 只能自己制造硬件,现在随着更多玩家加入,Nuro 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于是,Nuro 推出了第四代无人驾驶系统 Nuro Driver,采用英伟达 Thor 芯片和 Arm 的 Neoverse 技术,动力系统由比亚迪开发,覆盖 L2 -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NuroCTO安德鲁在发布会上放出狠话:"既然送外卖养不活自己,我们就教别人开车!"从这以后,Nuro 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官网也更多地介绍起自动驾驶相关技术。
五、新故事的曙光与暗礁:出租车司机的自我修养
在旧金山教会区,Nuro新车正经历"地狱级"路测:流浪汉朝传感器泼咖啡、滑板少年表演轮上芭蕾、街头艺术家给激光雷达贴贴纸......
这些荒唐场景,却是自动驾驶公司的成人礼。
转型阵痛全记录:
法规迷宫:为通过加州CPUC认证,法务团队啃完3米高法律文书;技术玄学:系统把金门大桥的反光识别成"幽灵堵车",触发集体急刹;用户驯化:设计"AI卖萌语音",在急刹时说"Oops!我好像吓到你了"。
但曙光已现:
成本奇迹:第四代车型制造成本压到4.8万美元,比同行低37%;能耗神话:每公里电费0.02美元,比人类司机喝咖啡还便宜;接单王传说:在凤凰城实现日均58单,超越80%人类司机。
投资人重新燃起希望:老虎环球基金追加1亿美元时留言:"就当为当年的披萨买单!"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Nuro这场持续9年的冒险揭示了一个真理:在自动驾驶的马拉松里,活下来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会换鞋的。当其他公司还在纠结激光雷达的摆放角度时,Nuro已经学会在送外卖和开出租之间无缝切换——毕竟在硅谷,不会送披萨的出租车司机,不是好AI。
或许正如戴夫在最新路测日志写的:"真正的自动驾驶,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教会钢铁如何温柔。"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独角兽 Nuro 再融资1亿美元,估值却 “跌跌不休”,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