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智能手机产业增长已经放缓,手机厂商需要寻找新的赛道以获得更高的价值和估值。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vivo官宣进军家庭机器人市场
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vivo于3月25日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标志着其正式进入机器人产业领域。
vivo计划专注于消费级市场,致力于推出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环境的机器人产品。
其具体的发展策略是,利用公司在AI大模型和影像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结合自主研发的MR头显所具备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重点开发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单元和视觉感知系统。
vivo明确表示,将设立清晰的业务边界,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致力于更贴近普通用户的消费级市场,不涉及工业机器人领域;
同时,将专注于开发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单元和视觉感知系统,避免涉足那些众多初创公司正在竞争的机械臂、灵巧手以及机器人的腿部和躯干等部分。
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vivo并未以竞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生态共建者的角色参与其中。
据调查,在家庭机器人领域,vivo并未选择生产全身硬件,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大脑]和[眼睛]这两个核心部件上。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以vivo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在下游应用市场的探索和突破,有望推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进程。
vivo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开发出一款原型机,该原型机将实现完整的用户体验闭环。
继而,在更长远的未来,vivo打算推出面向家庭的机器人商用产品。
利用vivo的竞争优势重点发挥强项
凭借在手机业务中积累的AI算法(如蓝心大模型)、影像空间感知技术(如MR视觉)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vivo已经掌握了机器人领域核心的[大脑+感知]技术。
通过手机生态系统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和应用场景经验,这些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一代机器人产品的需求。
vivo还拥有两项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方面,vivo在移动影像领域长期深耕,构建了一套业界领先的视觉感知系统,这可以成为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基础。
在手机影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vivo自主研发了VCS仿生光谱技术、微云台防抖、超大底传感器等光学硬件,这些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视觉捕捉,帮助机器人进行精准和高效的环境感知。
结合夜景降噪、运动防抖(EIS)、HDR等技术,vivo的方案能够在复杂环境下高效稳定地处理视觉信息。
另一方面,vivo的AI驱动视觉感知技术能够提升至实时视觉理解的水平。
通过融合图像识别算法与多模态大模型,vivo赋予机器人实时理解环境、人类意图和任务指令的能力。
此外,基于已在手机数字影像和混合现实头显开发中应用的3D视觉、SLAM空间计算等技术;
vivo能够迅速构建机器人的空间感知和环境建模能力,实现精确的定位、导航和避障,并为AI模型构建出立体感知和空间交互能力。
鉴于设备端算力的局限性,未来机器人等AI应用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端云结合以及数据的高效互通。
作为手机制造商,vivo在构建设备互联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在2025蓝图影像芯片与异构计算架构等技术能够在机器人处理图像信息的链路中提供支持。
目前,最新的蓝图影像芯片V3+已实现与CPU的毫秒级数据协同,同时在功耗降低80%的情况下,性能提升了35%。
随着芯片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升级,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低家庭机器人在环境识别过程中的能耗,并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
[重视智能化而轻视硬件化]的战略,有助于vivo规避机器人硬件所面临的[成本困境],从而更专注于智能核心与感知技术的研发与投资。
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与痛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最终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从这一视角出发,vivo的智能手机与机器人业务未来所提供的价值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产业链条到功能定位,两者均是智能终端在物理世界中的连续拓展。
智能手机承载了个人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偏好,而个人及家庭用机器人则辅助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推动物理世界的进步。
手机进入存量竞争,厂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4亿部,同比增长6.4%,然而,IDC认为这一增速将在2025年有所放缓。
与手机市场增长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高盛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
因此,这种产业势能的转移,促使头部手机厂商将机器人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机器人市场尤其是消费级机器人市场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QYR的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消费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410.2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1704.8亿美元,2025年—203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2.9%。
家用机器人仍处于发展早期,但个人消费者对智能陪护、健康监测、家务辅助等功能的需求正逐步增长。
由于其目标用户与手机消费群体基本重合,家用机器人有望成为手机厂商下一代潜在的[智能终端]产品。
手机厂商在AI计算、传感技术、智能交互和操作系统等技术领域有积累,可助力机器人智能化发展。
其产业链在芯片、传感器、供应链管理和量产能力上成熟,能降低机器人成本、提升效率、加快市场落地。
手机与机器人行业存在技术相通性,手机厂商在操作系统、AI技术、芯片研发、视觉影像等智能化能力方面有长期积累,因此可以快速切入新赛道。
多数手机厂商均已参与机器人赛道
2009年,华为2012实验室与中央研究院便已启动工业机器人及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在2022年与达闼科技合作,共同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家庭领域,华为与中国移动、乐聚机器人联合发布了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
在工业领域,华为为拓斯达提供工业机器人产品,并开发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嵌入式控制解决方案。
2024年,[非洲手机之王]传音在MWC2024上发布了AI增强型四足机器人TecnoDynamic1,适用于娱乐、辅助、教育及培训等多种应用场景,定位为[未来完美的宠物伴侣]。
2025年2月,苹果公司已在秘密研发适配未来智慧家庭生态的机器人产品矩阵,涵盖人形及非人形两大技术路线,相关项目正处于概念验证的关键阶段。
尽管荣耀尚未明确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但有消息称其将进入该领域。
近期,荣耀全资子公司深圳星耀终端有限公司在太原、昆明、南京、成都、贵阳、武汉、福州等多地密集成立新公司,上述多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均包含智能机器人销售业务。
结尾:
根据Canalys的统计数据,2024年vivo以17%的市场份额,跃居为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领头羊。然而,vivo的这一领先地位并不稳固。
紧随其后的华为,市场份额为16%,与vivo仅相差1%。
此外,排名第三至第五的厂商市场份额差距甚至不足1%,与vivo的差距也仅为2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vivo稍有不慎,便可能失去榜首的位置。
同时,在国内手机品牌纷纷进军高端市场的背景下,出货量已不再是衡量手机品牌市场地位的唯一指标。
即便如此,vivo在主营业务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仍选择跨界进入技术门槛较高的新业务领域,这无疑将消耗vivo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无论是AI还是机器人技术,都是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的领域。
若新业务的发展未达预期,不仅可能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还可能对其在手机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
部分资料参考:界面新闻:《官宣进军机器人行业,vivo开启百万年薪抢人大战》,华商韬略:《手机巨头的又一新战场:vivo亮剑家庭机器人赛道》,机器之心:《造手机的vivo,进军机器人了》,壹观察:《取势、明道、优术: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的战略解码》,金角财经:《手机大佬,入局机器人市场》,极点商业:《家庭机器人中国方案:vivo的积累、征途和机会》,雷锋网:《vivo成立机器人Lab:不逐一阵风,要造一片林》,连线Insight:《AI手机故事没讲成,vivo又开始画机器人的[饼]了?》,贝壳财经:《vivo、华为等竞逐机器人新赛道,能否争夺[第二增长曲线]》,摩根商业所:《AI手机未稳,vivo为何急讲机器人新故事?》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深度丨又一手机大厂入局,vivo官宣进军家庭机器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