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霄
今年以来,在持续火爆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中,核心零部件厂商开始频频获得资本青睐,融资能力甚至能与本体类企业平分秋色。
公开数据显示,1~2 月,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 30 起融资事件,其中 14 起都是来自机器人产业链上的核心零部件厂商,占比近 50%,包括激光雷达厂商速腾聚创、机器人关节部件研发商正德智控、传感器公司鑫精诚等。
六维力传感器赛道的强力选手鑫精诚于今年 1 月完成了近亿元首轮融资,融资实力相比一些明星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也毫不逊色。
相比去年资本更加偏好本体整合、大脑类的具身智能企业,今年资本似乎更爱押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
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作为产业命脉的上游技术,始终是机器人行业的底层支撑。
从市场角度考虑,资本选择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主要有两个原因:
机器人本体类企业市场尚未爆发,短期内收益回报率较低,而机器人零部件厂商产品可适配多种机器人构型,同时面向工业、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成熟的市场,资金回报周期更短;
机器人零部件技术突破,国产替代空间大。近年来,部分国内零部件厂商产品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同时具有成本优势,有望破解国外企业垄断局面,并抓住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涌现的机遇。
投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正在成为更加稳赢的选择。
目前参与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的,主要有两类厂商:
1、传统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零部件制造商:绿的谐波、柯力传感等。
2、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导远科技、速腾聚创、禾赛科技、黑芝麻科技等。
这些零部件企业,正在顺势把握机器人行业崛起的契机,加速产品迭代与市场渗透,有望重塑全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竞争格局。
投资机器人零部件
是一种未雨绸缪
对于本体类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投资偏好发生转变,核心在于两者目前所面向的市场成熟度不同,导致资本获利周期有长短之分。
人形机器人在市场端仍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需求爆发期,使得资金回报周期较长。
而机器人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企业同时面向汽车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已经成熟的市场,已能够实现商业闭环,短期来看,资金回报率更高。
长期来看,这些零部件企业也在同时在为人形机器人布局,与本体类企业一样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
选择机器人零部件进行投资,等于同时押注了多个赛道,几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一大显著特征,在于其广泛的适用性。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丝杠等等。
这些零部件不仅被大量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多种类型的机器人中,也能够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关键支持,还可用于智能汽车。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传统机器人,以及智能汽车行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产品已实现规模落地,商业模式已被验证,并且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从 2013 年开始,中国已连续 11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20.7%。
LiveReport《2024 年港股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人民币 660 亿元,同比增长 27.9%。
依靠这些成熟市场,零部件厂商能够直接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资本也能在较短周期内获得回报。
在成熟的业务线之外,机器人产业链上的零部件厂商也在为新兴的人形机器人布局,基于现有的技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奥比中光、导远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都推出了可适配多种机器人构型(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应用于多个领域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奥比中光专注于 3D 视觉解决方案。其于 2024 年推出的 Gemini 330 系列双目 3D 相机广泛适用于 AMR、巡检机器人、配送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械臂等。
致力于研发高精度定位传感器产品的导远科技同样推出了可适配多种机器人的产品。
IMU 是一种惯性传感器,能够测量三维空间姿态角与加速度,在车辆判断行驶状态、机器人维持平衡与精准动作控制上发挥重要作用。
导远科技基于「自研芯片-多模组-总成」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出了丰富的 IMU 模组产品矩阵,覆盖高、中、低不同性能和价位,可以满足四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种类型机器人的要求。
导远 IMU 模组内置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姿态和角度算法,支持与其他传感器数据融合,助力机器人完成高精度闭环运动控制。目前,导远 IMU 模组已经成功交付国内多家企业的四足和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在乘用车智能驾驶领域实现数百万套级别的交付量。
速腾聚创今年 3 月发布了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的首款产品 AC1,AC1 可满足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机器人的感知需求,在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等产品上也具备应用潜力。
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要么在工厂中进行专项任务实训,功能和稳定性还不足以替代人力完成系统性工作,要么主要面向科研、展览表演等市场规模较小的场景。
美国 Figure AI 的人形机器人在宝马车间工作
即便人形机器人未来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 60 万亿美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的研发与应用却尚处于起步阶段,要走向应用至少面临三大难题:
软硬件技术复杂性较高;
应用场景需要深度挖掘和培育,与技术进行适配;
安全性问题制约着落地进程。
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计划在今年实现量产,但除了资金雄厚的特斯拉宣布要在今年量产 5000 台人形机器人之外,其余厂商的量产目标多以百台为单位。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落地任重道远。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需要投资者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与耐心。
资本现在开始转投机器人零部件厂商,其实是给未来下棋:他们既希望从现有的成熟发展市场中吃到红利,也在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未雨绸缪,占据先发优势。
终结垄断局面
中国厂商正在抢回市场
造成机器人零部件融资热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机器人零部件厂商正在夺回属于自己的市场,同时能够乘上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不断涌现的东风,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以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通常为欧美企业占领市场主要份额,而现下国内厂商正加速国产替代,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营收增长空间不断拓宽,自然吸引资本入局。
这几年 AI 越来越聪明,大众开始期待机器人能真正「活」起来:既要看得懂陌生环境,又要做得来精细动作,实现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新需求,带来了新机会。这波智能化的浪潮中,国内各家机器人零部件厂商摩拳擦掌,不断优化产品以适应新需求。
以谐波减速器为例,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的机械传动装置之一,能把电机的高速转动,变成机器人关节低速且精准的运动。同时,它还能增大电机扭矩,让机器人有足够力气搬运物体。
在 2020 年,国内谐波减速器被日本企业哈默纳科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市占率达 51%。
两年后,2022 年,哈默纳科市场份额已经降低至 38%,与此同时,国产谐波减速器品牌绿的谐波的市占率升至 26%,位列第二。
绿的谐波不仅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际品牌的垄断,根据高盛报告,其产品性能也与全球谐波减速器龙头哈默纳科不相上下,具备竞争实力。
绿的谐波减速器产品
在技术壁垒较高的传感器领域,导远科技也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已经与大众、BBA、丰田、沃尔沃、Smart 等品牌达成合作。
IMU 相当于机器人的前庭系统。而 MEMS 惯导芯片是构成 IMU 的核心部件。
导远科技具备 MEMS 惯导芯片的设计、封装和测试能力,其自研运动测量芯片在性能、集成度与性价比等方面都体现出引领行业发展的优势,受到国内外主机厂客户的高度认可。
产品性能上,导远内置自研芯片的 IMU 模组采用了紧凑型设计,集成 3 轴陀螺仪和 3 轴加速度计,数据更新频率达 1000Hz,可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毫秒级数据刷新能力。
导远 IMU 模组及 MEMS 芯片
此外,鑫精诚、鸣志电器、五洲新春等国内厂商正在积极投身于传感器、电机、丝杠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部分企业的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成功打入国外机器人生产供应链体系。
机器人零部件厂商的投资热,也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数量激增、带动本土供应链价值释放的结果。
在需求端,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正成井喷之势,新机层出不穷,对于机器人零部件的需求日益走高。
而在供给端,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区,中国的机器人供应链具备完善、多元、高效的显著特性,响应敏捷,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从需求端和供给端综合来看,机器人零部件高度国产化,势必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大势。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发展历史,已经为机器人产业链提供了一个范本。
早期我国汽车产业对国外零部件依赖严重,但随着国内车企数量的增长,市场需求激增,本土供应链开始发力。
如今,国产汽车零部件凭借高性价比和快速响应的优势,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大量出口海外。
不难预见,机器人产业链也将沿着相似路径前行。
因此,资本从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的宏大叙事中转身,涌向核心零部件的这片更不为人所注意,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场,开启万亿赛道的新一轮赌局。
伴随资金的涌入,以及行业技术的持续迭代,这批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底层支撑,充当「卖水人」角色的企业,正在悄然崛起。
原文标题 : 人形机器人难落地,资本找到了更性感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