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罕见!微软「三巨头」同框,他们与Copilot聊了些什么?

雷科技
关注

让每个人天天都用AI。

不经意间,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已经掌舵这家巨型企业11年了。作为微软历史上首位非创始人CEO,纳德拉与鲍尔默、盖茨在经营风格上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微软近几年的几次重要转型也都在任期内实现。

而在上周举行的微软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中,纳德拉也与两位前CEO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一起,接受了由微软AI Copilot进行的采访活动,一同回顾微软这个科技巨头在过去50年中的点点滴滴。当然,此次采访也展示了微软Copilot AI在语言推理方面的能力。

微软「背刺」IBM,一切以用户为核心

有趣的是,Copilot AI首先提问的并不是「知名度」更高的盖茨,而是微软的第二任CEO鲍尔默——「回顾在微软工作的那些年,印象最深的『技术战』是什么?」

不了解鲍尔默或微软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有多「尖锐」:尽管盖茨和鲍尔默都是微软的创始成员,但两者的标签却截然不同——盖茨是微软的技术创始人之一,在2000年卸任微软CEO后以「首席软件架构师」的身份继续在微软服务了6年,并在2014年以技术顾问的名义参与公司事务。而鲍尔默加入微软时负责的是商务运营,一直代表着微软的「销售文化」。

而鲍尔默的回答也非常直接,直指1980-1985年微软与IBM的操作系统之争。

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行业背景:1980年前,IBM用「大型机」和与之配套的软件服务,统治了政企等大客户的计算机市场,当时的IBM「生态」比如今的苹果还要封闭,用硬件、软件、数据库三座大山将政企客户牢牢锁在自己的生态内。

截屏2025-04-09 22.28.27.png

图片来源:GitHub

1980年,可能是因政企客户市场饱和(能负担得起IBM系统的政企客户并不多),IBM计划将计算机推给一般的家庭用户,这也是「PC」(个人电脑)这一概念的雏形。为了抢占先机,IBM决定在一年时间内上线「PC」产品,并将操作系统外包来加速项目节奏。没错,微软接到了这个「外包」,并向IBM交付了「MS-DOS」系统。事实上,DOS也是微软收购而来的,但这里先不展开。

在交付时,微软留了个心眼,保留了MS-DOS的版权——IBM买到的是PC-DOS,但微软还可以把MS-DOS卖给其他电脑厂商。也就从此时开始,微软开始以「兼容系统」为卖点,借用IBM在行业的影响力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

1985年,微软和IBM再次合作,开发了定制系统OS/2。但在推进OS/2时,微软也给自己留了一手,暗中发展自己的Windows 3.0。1990年,Windows 3.0发布并大获成功,这一行为被IBM视为「背叛」,两者关系在此冻结:OS/2由IBM继续推广,而微软认为OS/2价格过高且过于复杂,所以推出了OS/2项目,并在1995年推出自己的Windows 95系统。

Windows_95_desktop.png

图片来源:微软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配置要求更低、兼容性更好、对用户更友好的Windows 95成为了PC领域的首选系统。甚至在Windows 95推出一年后,连IBM都选择放弃了OS/2(顺带退出PC市场),开始专注于政企大客户的系统开发。

以2025年的眼光来看,微软这一「背叛」,其实也打破了IBM等巨头对计算机技术的垄断,以开放兼容的生态大幅降低PC使用门槛。商业上看,微软「背刺」了IBM,但从用户的角度看,微软当时的选择其实是将用户放在了第一位,将传统的封闭化政企服务收入放在了后面。

从PC发展史来看,Windows 95的易用性让PC真正走进寻常家庭,推动全球信息化进程。这种以技术民主化为核心的战略,不仅成就了微软,更奠定了后来PC行业的蓬勃发展。

微软做对了什么?盖茨:释放「软件」价值

回顾完微软和IBM在商业战场上的勾心斗角,Copilot AI将话题给到了盖茨身上,要求盖茨分享一下当年对微软未来的构想。对此,盖茨表示微软其实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软件背后的价值」。刚刚提到,在PC领域战胜IBM后,微软让计算机这一概念普及到千家万户,让「算力」(当时还不叫这个词)触手可及。但问题是,尽管计算触手可及,但大家对计算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

截屏2025-04-09 22.30.29.png

图片来源:微软

盖茨认为,仅仅让计算机普及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计算机真正「有用」——用户需要看到电脑能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愿意接受电脑这一工具。因此,微软快速构建一套完整的软件生态,覆盖办公、娱乐、教育等各个领域,激发用户对计算的需求。

这种「软件驱动硬件价值」的思路,让PC从单纯的机器变成了真正的家庭计算中心,盖茨的这场豪赌最终也获得了成功。随着软件生态的丰富,用户对电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微软也借此确立了其在PC时代的统治地位。以现在的目光看,这一战略不仅推动了微软的增长,更深刻影响了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方向:硬件是载体,而软件才是真正释放计算潜力的关键。

微软下一个50年:将AI推至每一个角落

面对现任CEO纳德拉,Copilot AI的问题倒比较简单——「对未来50年最大胆的设想是什么?」而纳德拉的回复同样:

将AI打造成一个耐用型产品,让每个人每天都用。

事实上,这一策略也是目前市面上主流AI企业的想法。如今的AI就像1995年的PC一样,是一个人人都用得起的工具。但人人都用得起并不是AI普惠的终极目标,让AI处处都能派上用场AI,才是实现AI普惠的关键。

而从微软近几年的动态来看,「融合」是微软推广AI的关键。

OMB-BLOG-MAIN-HERO-16x9-1-960x640.png

图片来源:微软

刚刚提到过,微软用户带来了丰富的工具。而如今的微软,正想办法将AI融入这些工具中:从Windows系统到Office全家桶,从Azure云服务到GitHub开发者工具,微软的每一项服务,背后都有着AI的身影。像当年Office教会人们用电脑办公一样,微软希望用Copilot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新标准。

正如MS-DOS和Windows让计算机从专业设备变成日用品,50年后的微软,想把AI变成新时代的「Wi-Fi」,让AI遍布数字世界的每个角落。

微软三巨头,如何深刻影响数字世界?

回顾微软过去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微软过去三次战略转型(软件,服务,AI),其实也是三位CEO不同领导风格的体现。

盖茨作为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以工程师思维奠定了微软的技术基因,造就了微软在PC时代的霸主地位;鲍尔默强势推动微软向企业服务转型,虽然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机遇,但为后续发展积累了企业客户资源。2014年上任的纳德拉则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管理风格,将微软重新定位为AI时代的引领者。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一个50年」里,微软还将继续借用云服务打造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同于其他互联网巨头,微软同时掌握Azure全球数据中心和Windows终端生态——在混合式AI成为主流的2025年,微软「云端+边缘+终端」模式的技术优势还将继续放大。

在过去50年里,微软用自己证明了「没有人能一次就做对」。尽管我们常常抱怨微软关闭大家喜爱的服务,但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微软总能在关键时刻完成艰难转身。这种「知错就改」的个性,在我看来才是微软能「称霸」半个世纪的「核心科技」。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超罕见!微软「三巨头」同框,他们与Copilot聊了些什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