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去年11月,智能体能发红包、点咖啡;而现在,智能体已经学会自己赚钱了。
时隔4个月,智谱再次围绕智能体开了一场OpenDay。这次,他们拿出了一个具有深度思考能力+自主操作能力的新智能体产品——AutoGLM沉思(以下简称“沉思”)。
这相当于,把DeepSeek和Manus这两个最火的产品,做了一个深度结合。
撰写分析报告、统计市场动态,过往需要长达几小时的搜索+资料整合的工夫,全都由AI代劳,而用户需要做的,仅仅是下一个任务。
用这些能力,智能体甚至开始帮人做起了副业。
“14天前我们注册了一个小红书账号,用新的智能体生成了笔记,两周时间我们收获了 5000 粉丝,接到多条商单邀请。”智谱CEO张鹏说,昨天,“我们发出了第一个商单,赚了500块钱。”
从一开始通过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的项目商业化,到去年底开始通过“智能体”落地,智谱这家在大模型六小虎里“拿钱”最多的公司,商业化的路径也越来越明显。
“沉思”的免费开放表明,智谱在产品上坚持B端(企业级)的同时,下注C端(用户侧)的决心也更明确。
同时服务B端和C端似乎是这一代AI公司的特点,就像张鹏向光锥智能所说:“不管是2B还是2C,最终还是服务人。”
不过,智谱在AI应用上的慷慨,或许是为企业级的落地在铺路。无论是与城市做资本和业务的深度关联,还是出海“东盟十国及‘一带一路’”,显然,智谱在这套政企大模型的落地上,更加得心应手。
据《智能涌现》消息称,仅2025年2月,智谱的营收就实现过亿,而据光锥智能之前通过投资圈了解,智谱在整个2024年的营收或在6亿元左右。按此计算,智谱在2025年的收入或将翻倍。
看来,重押智能体的智谱,2025年已经迎来了大模型落地的第二阶段。
Manus之后,智谱想怎么做智能体?
进入2025年,各家公司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推出智能体。
前有爆火的 Manus和OpenAI的DeepResearch,智谱这次推出的智能体“沉思”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将“深度思考”和智能体的“自主操作能力”合二为一。
从现场放出的展示来看,AutoGLM沉思更适合帮需要快速收集、学习大量内容的打工人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只需要给智能体一个目标,它不仅能执行智能体的“规划”任务,根据你的需求将其拆分成多个需要执行的小目标,调用起工具来,也是游刃有余。
比起AI搜索的网页搜索和信息整合,AutoGLM沉思不满足于仅仅收集搜索引擎能翻到的网页信息,它还会根据目标需求查询对应企业官网、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找到所需信息并引用。
在体验AutoGLM沉思的过程中,光锥智能以“针对智谱这家公司,阐述它的发展情况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作为提示词,要求AutoGLM出具一份报告。在拆分成5步后,AutoGLM沉思开始在网络中查询信息。
区别于以往的AI搜索引擎,智谱收集信息的平台有所扩展,它还学会了根据需求,定制化搜索内容。
比如在搜索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了解智谱的竞争情况,AutoGLM沉思不仅打开了知乎,还以“智谱AI 分析 竞争”作为关键词搜索,只筛选了文章形式的内容并进一步整理。
在等待10分钟左右后,AutoGLM沉思给出了一份涵盖公司概况、发展历程、核心团队技术背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融资情况等信息的详尽报告文件。
美中不足的是,AutoGLM最终的报告只是将多个部分的内容整合汇总起来,在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的情况下,直接输出的内容难免出现事实性错漏。比如在最终输出的估值变化中,智谱新一轮融资后的估值本来约合人民币300亿元,但这里的信息变成了240亿元。
比起市面上的智能体,智谱这次做到了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即大幅降低了智能体的使用成本,让它朝着“人人可用”的目标更近一步。
对比起目前只在小范围公开测试、“看得见,摸不着”的Manus,智谱可谓相当慷慨,其直接给出了发布即不限量测试的承诺。
此前,谈及为何Manus普及困难,成本是当前难以跨越的一道门槛。在Manus此前举办的闭门会上,研究人员也分享了单任务运行的成本高达两美元,可想而知,这还不是to C产品能够负担的成本价格。
最近,Manus也给出了其智能体的计价方式。目前,Manus开通了两种不同的会员版本,其中Starter(基础版)每月39美元,提供3900积分,按单次任务平均消耗约600积分计算,每月可完成约6-7次中等复杂度操作;Pro(专业版)定价为每月199美元,包含19900积分,理论上限可完成约33次同类任务。
面对成本问题,智谱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即在底层的基础大模型GLM-4-Air的基础上,训练出一个足够满足智能体需求的推理模型GLM-Z1-Air,在这个模型上加入工具使用能力,最终训练出适配的沉思模型GLM-Z1-rumination。
智谱成本降低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根据需求训练成的新模型。据智谱介绍,这个模型在比肩DeepSeek R1推理性能的基础上,不仅提升了响应速度,还将价格打了下来。
官方给出的价格中,GLM-Z1-Air的价格是DeepSeek R1的1/30,按照后者每百万输出 tokens 16元的定价来换算,智谱这个新模型的价格能达到每百万输出 tokens只需0.53元的价格。以单任务可能消耗百万Tokens来预估,虽然沉思模型的价格未公布,但其成本下降也相当可观。
对比OpenAI类似智能体DeepResearch必须会员使用,一个月免费10次的价格来说,智谱的不限量免费,含金量十足。
不过,由于全免费开放使用,如果调用的人数够多,使用次数不加限制,这对于智谱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可以说,为了在AI 智能体领域继续抢身位、保持领先优势,智谱这次也算是一次不计成本的“秀肌肉”,如果能够掀起DeepSeek式的效应,这样一笔“赔本赚吆喝”的生意才不算亏。
从私有化部署,到智能体落地,商业化大转折
一年过去,智谱在商业化路径的探索上有了明显的改变。
去年,智谱的To B合作更多集中在大模型共建、模型私有化部署等方面,其范围主要在通信、金融、能源、政务等多个领域,其中国央企项目居多。而今年,智谱和B端企业合作的业务方向中,开始多了一项智能体。
智能体,既是智谱做大模型技术之余“沿途下蛋”的收获,也是它在2025年重点打出的一张牌。
2024年,智谱前三季度的精力更多集中在提升模型能力上。直到第四季度,智谱发布了能用在手机和电脑端的智能体,并展现了AI自主操控的效果。自此,智能体开始成为To B之外的又一盘“硬菜”。
在六小虎们的大模型之战白热化阶段,商业化成了摆在桌面上的关键问题,而靠着智能体,智谱率先拿下一城。
由于智能体天然适配手机、电脑、汽车等智能终端,智谱的OpenDay不仅是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智谱招募合作商的信号。
作为六小虎中最早发布自主智能体产品的一家公司,智谱分别和荣耀、华硕、小鹏、高通、英特尔等厂商达成智能体相关合作。今年2月,智谱官宣和三星合作,宣布将智能体能力带到三星最新手机Galaxy S25系列上。
和上述企业的合作,也为智谱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据《智能涌现》报道,随着三星等大单的签订,智谱节后不到一个月,收入已经过亿。
现在,智谱的智能体生意不仅仅局限于B端,也一如既往地希望开放给C端使用。这次“不限量免费”的智能体产品发布,智谱或许是想要做出一款C端现象级产品,打造出下一个Manus。
对比AI 1.0时代的视觉“四小龙”,当生成式AI成为主流,AI 2.0时代的“六小虎”在商业化选择上,天然多了To C的可能性,这也给“六小虎”实现自我造血多了一种可能。
对于智谱来说,虽然B端和C端在商业化的逻辑上有所差别,但它在尝试从两端找到各自适配的方式。
“不管是C端用户也好,还是企业用户也好,都会找到自己落地的方面。”张鹏向光锥智能时表示,“个人(用户)不太在乎你的技术路径是什么、技术框架是什么,只要使用够爽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讲,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安全、可控、可持续、可更新、可迭代,甚至维护团队也要培养起来。”
不过,C端的流量玩法一直不是智谱的强项。张鹏此前就在一次采访中坦言,推C端产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B端客户展示能力。
创业的路上不需要全能选手,做自己擅长的或许才是最好的。
大模型的淘汰赛,智谱“安全上垒”了吗?
“裁员、换帅、停止基模训练”,2025年伊始,大模型六小虎就已经出现分野。
商业化成了六小虎关心的重点问题。找到更赚钱的业务、确保企业活下来成为了重中之重。
主要靠API调用的MaaS不是一门好生意,订阅制在中国也很难实行,大模型公司还需要找到更多能赚钱的业务。
相对而言,智谱在商业化上跑得已经算非常快。无论是大模型私有化部署还是智能体合作,智谱都在尽可能拉拢更多的客户。
今年三月,智谱分别完成了三轮融资,拿到了杭州城投产业基金、珠海华发集团、成都高新区三家国资的钱,本月融资累计超过18亿元人民币。
接连拿下三地国资的智谱,已经坚定地站在了“国家队”中。对于智谱来说,拿国资的钱不仅仅是为了弥补研发费用,更是为了提前和各地产业提前打好布局基础,从而拿到更多的订单。
而接下来这些项目,短期来说,对智谱可能也算不上一笔划算的买卖。在去年坚定表示“不打价格战”的智谱,在B端也在让利拿客户。
从中标金额来看,智谱中标项目金额在几万到几百万的范围内,其范围主要在通信、金融、能源、政务等多个领域,其中国央企项目居多。
在和云厂商等大厂的较量中,智谱也开出了相当有吸引力的价格。以智谱中标的岚图汽车为例,智谱以348.81万元中标,而腾讯云和科大讯飞的报价分别为1334.10万元、758.96万元,其价格不到科大讯飞的一半。
拿到性价比不那么划算的定制化项目,对于所有大模型企业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智谱更乐意多“吃苦”,做了一些大模型创业公司明确不做的定制化项目、私有化部署等项目。
2024年,智谱更看重的,是探索To B落地的经验。当一次提及项目定制化的问题,智谱给出了答案。
“在中国做ToB生意,大家就是一边吐槽一边去做,但并不一定都是坏处,也有好处。”张鹏说,“你可以快速去打通技术到市场落地的一条线,可以更快走到市场,产生价值。虽然这可能是垂直化的,初期你需要花很多精力和资源去做这件事,很累。但好处是只要有一个人能走通,大家就比较容易去跟进和复制。”
在智能体合作上,智谱也是同样的逻辑。不仅要抢占合作厂商,还要在合作中探索智能体在智能终端落地应用的可能性,从而继续保持领先的身位。
在坚定选择开放智能体之外,智谱还在业务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出海或许是智谱下一个关键方向。
在今天的OpenDay上,智谱最后公布了新的计划——推动原创大模型及解决方案出海,智谱将共建大模型项目推到了海外市场。目前,智谱已经达成海外合作,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构建国家级/区域级的自主大模型。
除了大模型服务出海外,智谱也在C端出海上储备人才,或许准备进一步探索AI应用出海市场。目前,光锥智能发现,智谱在招聘中放出了全栈工程师的招聘职位,其中明确标注出了“需要有海外社交/游戏的经验”。
图注:智谱招聘全栈工程师的经验要求
大模型竞争白热化的2025年,智谱已经安全拿下“第一垒”,但面对资源众多的大厂和层出不穷的创业明星,智谱的AGI之路,依然是刚刚开始。
原文标题 : DeepSeek和Manus合体?智谱重押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