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ophia物联网智库 原创
在上一篇文章《为什么说具身智能时代,中国将有机会在全球”一枝独秀”?》中,笔者提出:物理 AI/具身智能正在掀起下一波人工智能新浪潮,为 AI 赋予物理实体已然成为 AI 产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也将成为未来大国之间人工智能博弈的焦点。
大国博弈,除了比拼产业生态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各国领先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和场景落地方面的竞争。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企业都相继发力,具身智能赛道持续“吸金”——继大模型之后,新一轮 AI “军备竞赛”已然打响。
企业扎堆入局具身智能初创企业融资热潮
2024 年末以及 2025 年开年以来,热钱大批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2024 年 12 月, 小米投资的首家大模型机器人公司——北京小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亿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独家投资,这是继天使轮获得投资后,小雨智造再次获得亿元级别的融资。该公司专注于开发适用于工业领域的大模型机器人技术,旨在为机器人打造能够适应各种任务的“通用大脑”。
2025 年 1 月 7 日,智平方宣布完成数亿元 Pre-A 轮战略融资,由达晨财智与敦鸿资产联合领投,基石资本跟投。智平方由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郭彦东博士创立,是国内最早探索端到端 VLA 技术路线并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并于 2024 年率先实现了搭载端到端 VLA 具身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商业化。3 月 6 日,智平方又宣布迅速完成新一轮过亿元 Pre A+ 轮融资,短短两个月内迅速完成两轮数亿融资,融资将主要用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规模化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据悉,智平方的国产具身大模型,在通用空间感知、泛化操作成功率上大幅超越硅谷头部模型,其自主研发的 AI2R Brain 具身大模型已成功部署于 Alpha Bot 系列机器人。
同样是在 1 月 7 日,傅利叶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E 系列融资额合计达到近 8 亿元,本轮融资由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金、Prosperity7、钧山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该公司的目标是“为 AI 打造最佳具身本体”,在刚刚过去的 2024 年,傅利叶推出了 GRx 系列第代形机器产品 GR-2。
图:傅里叶智能 GRx 系列第代形机器产品 GR-2
2 月 6 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商零次方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并拿下千万级订单。该公司成立于 2025年 1 月,由清华大学和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孵化,今j计划实现共计 500 余台多型号人形机器人,在服务业、教育、文娱、展览等多个行业的量产落地。
2 月中旬,具身智能创业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完成数亿元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光速光合与君联资本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神骐资本跟投,融资将用于下一代统一具身智能通用大模型的训练与场景落地。自变量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12 月,致力于通过研发具身智能通用大模型,实现通用机器人,2024 年 11 月完成亿元级 Pre-A 与 Pre-A+ 轮融资。
大厂争相入局
初创企业融资潮的另一面,是大厂们的争先布局,很多初创企业的背后都有大厂的影子。
往早了说,阿里参与了通用机器人初创公司逐际动力的战略融资,美团曾投资银河通用、宇树科技,腾讯在多年前投资了乐聚机器人和优必选。往近了看,2 月 20 日,星海图宣布完成新一轮 A 轮融资,总融资额近 3 亿元,本轮融资由蚂蚁集团独家领投,高瓴创投、IDG 资本、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百度风投、同歌创投等一众老股东持续加码。
近日,蚂蚁集团还在招聘平台开放了多个具身智能方向岗位,引起多方关注。有业内人士透露,蚂蚁集团 2024 年时便已在推进具身智能相关业务。蚂蚁集团官方对此回应称,集团持续布局和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去年注册成立了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
无独有偶,“稚晖君”创业的智元机器人近期已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由腾讯领投。据知情人士消息,智元机器人还在以 150 亿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接洽。
除了投融资这种外部投资方式外,也有大厂直接内部切入。近日,上证报放出消息称,京东已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现已成立相关业务部门。接近京东的人士称,京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内部也有多支团队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发。
当然,还有大厂希望搞生态并成为“卖铲人”。比如 2024 年 11 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中坚科技、兆威机电等 16 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据了解,该创新中心由华为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宝安区人民政府合作建立。相关负责人透露,华为后期将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作,建设具身智能基础实验室,打造具身智能产品技术交易平台,并在相关应用场景中进行应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认为,华为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定位可能更像英伟达,将以卖铲人的定位存在。“对于华为来说,怎么卖好昇腾芯片,打造生态系统是目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
总体来看,在顶层政策的助推和企业们的积极布局下,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正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2023 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达 1572.7 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以 16.5%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 2027 年的 2259 亿元。
技术和商业落地方面尚存挑战
不过,由于现在尚属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早期,对入局的企业而言,需要克服技术栈、数据积累、成本控制、商业化落地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技术挑战
具身智能的核心是让 AI 能够与物理世界交互,这需要从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环节进行突破。
首先在计算与算法层,GPT-4、Gemini 等大模型的成功,推动了 AI 在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上的进步,但在具身智能领域,仅靠大模型并不足够,必须结合强化学习(RL)、模仿学习(IL)等方法,使智能体具备真实环境中的决策能力。同时,由于具身智能涉及大量环境交互,自监督学习成为关键。例如,Meta AI 采用自监督视觉学习优化机器人视觉感知能力。传统的触觉系统针对每项任务采用单独的模型,严重依赖标记数据和特定传感器。Meta Sparsh 完全改变了这种方法。作为通用模型,它可适应各种传感器和任务,使用自监督学习在拥有超过 460000 个触觉图像的庞大数据库上,无需标记数据。
然后在感知层,具身智能需要像人类一样“看、听、触、动”,因此,多传感器融合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各种感知系统中,视觉系统无疑是人形机器人最为核心的环境感知通道——双目摄像头提供色彩和深度信息,激光雷达提供精细的环境建模,毫米波雷达能够全天候运行,红外传感器可适应暗光环境。不同传感器分别补足了视觉感知不同维度的能力,多传感器融合趋势明晰。此外,听觉、触觉、编码器惯导 IMU 等传感器亦在具身智能环境交互、灵活运动、姿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在运动与执行层,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柔性机械臂等方向都有发展空间,如波士顿动力的 Spot、Tesla Optimus 的仿生肌肉关节设计。目前具身智能面临的瓶颈之一是能耗问题,初创企业可以探索超低功耗芯片(如 RISC-V 架构)、高效电池管理系统(BMS),提升机器人续航能力。
数据与成本困境
尽管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对于入局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而言,训练数据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具身智能需要海量的交互数据,但数据获取面临瓶颈:一方面是真实世界交互数据难采集,依赖物理环境测试,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是国内数据闭环生态不成熟,缺乏大规模可用的具身智能数据集。
不过,企业也有相对的应对策略,比如利用仿真环境(如 Mujoco、Isaac Sim)进行大规模模拟训练,并结合Sim2Real(模拟到真实)迁移技术,减少对真实数据的依赖。另外也可采用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共享不同企业的交互数据,降低数据训练成本。
除了数据问题,具身智能涉及实时感知、计算与控制,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但高性能算力芯片成本高昂,初创企业难以负担。对此,最近兴起的轻量化模型是一大破局利器,另外,发展国产算力生态刻不容缓,成熟的国产供应链能够降低核心硬件成本。
商业模式挑战
最后,具身智能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之中。由于成本高昂,C 端市场难以快速推广,B 端应用落地则有着周期长的问题。未来,或许会有企业探索“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让客户以租赁方式使用机器人,降低客户初始投入成本。
写在最后
具身智能不仅是科技竞赛的下一战场,更可能重构生产力与生活方式,成为继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后的新一代通用技术平台。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具身智能初创企业若能在技术、数据、成本和落地方面找到突破口,将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智平方获数亿元Pre A+轮融资,两个月完成两轮数亿融资,投资界
傅利叶宣布已完成新轮融资,E系列融资总额近8亿,傅利叶官网
清华00后团队成立的「零次方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界
自变量机器人公司一个月内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基石资本
京东确认入局具身智能,内部成立多支团队布局前沿研发,物联传媒
成立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华为再做“卖铲人”,第一财经
推进具身人工智能:Meta如何为人工智能带来类似人类的触觉和灵巧性,UNITE.AI
具身智能系列(二):传感器,赋予机器人感知世界的能力,新浪财经
原文标题 : 小米/京东/阿里/腾讯齐入局,大厂打响具身智能"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