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超8亿,这个具身智能玩家异常生猛

星河频率
关注

作者|向欣 白雪

1.2 亿美金,约合人民币 8.6 亿元。

具身智能初创企业它石智航,创下了中国具身智能天使轮最大融资额记录。本笔融资将主要用于它石智航产品和技术研发、模型训练、场景拓展等方向。

它石智航正式创立于今年 2 月 5 日,从创立团队到拿下行业内天使轮最大融资,仅用时 2 个月。

最重要原因是其创始团队堪称自动驾驶界的「双剑合璧」

李震宇是 L4 Robotaxi 代表,曾经是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牵头打造了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萝卜快跑」。

陈亦伦则是 L2 智驾代表人物,曾被称为华为智驾研发团队的「灵魂人物」,担任过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

两人一同组建它石智航,这也是迄今为止具身智能行业最豪华的创始人阵容。目前,它石智航还在密集招聘大量研发岗位。

拿到 1.2 亿美金,只是开始。

陈亦伦介绍,它石智航将以物理世界 AI 和通用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构建可信赖的超级具身智能系统。

创下行业内天使轮最大融资记录

1.2 亿美元对于前期投融资来说,是一笔 Big Money

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AI 其在首轮融资时,拿到了获得了 Aliya Capital Partners 等 10 家投资者的 7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天使轮能拿 1.2 亿美金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天使轮融资之所以叫天使轮,因为这是企业用于召集核心成员的第一笔启动资金,金额不会太大,一般集中在 100-500 万美金,且少有公开数据。

在天使轮能募集超过 1 亿美金,基本上可以判断它石智航是被投资机构「抢投」进场

它石智航天使轮由蓝驰创投、启明创投共同领投,线性资本、恒旭资本、洪泰基金、联想创投、襄禾资本、高瓴创投跟投。

两个领投投资机构,一个投过理想汽车和月之暗面,另一个则创下过投资小米 500 万美元赚回 866 倍收益的投资神话。

所以,它山智航的投资阵容相当于中国早期投资的专业玩家领投+当红投资「大厂」跟投的组合。

除了看中创始团队之外,这些投资机构都提到了它石智航的「AI 全栈能力和工程化能力」

对于大火但处于早期的具身智能行业来说,一周内就能看到两三家公司发布「创刊号」官宣成立。

但像它石智航,首发消息就公布过亿天使轮融资的还是第一家。

核心是他们从自动驾驶走过的来时路,将会成为这群人更深厚的工程化落地能力。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认为「机器人跟自动驾驶最大的差别,就是自动驾驶都非常容易收集数据,数据是海量存在的,机器人没有数据。」

它石智航似乎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思路,目前官方释放了两个核心技术进展:

开创了 Human-Centric 具身数据引擎,可实现真实世界具身数据获取能力的跨越式突破。

行业首创空间感知与推理决策一体化具身大模型,通过打造数据驱动、可泛化的通用物理世界智能系统,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 GPT 时刻。

这意味着,它石智航很可能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方法论。

智驾大牛领航,团队阵容豪华

团队成员背景,是投资机构投资初创公司的核心决策依据。

而在天使轮就融资 1.2 亿美元的它石智航,拥有一支具身智能领域「豪华梦之队组合」。

团队核心成员均在智驾、人工智能领域做出过突出成就,成功打造过明星级 AI 产品。

它石智航团队核心人才有 5 位,其中 1 位来自百度,3 位来自华为,1 位在同时在两家任职过:

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牵头打造了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当前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是中国无人驾驶领军人物。

CEO 陈亦伦: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华为自动驾驶 CTO,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

首席科学家丁文超:原华为「天才少年」,曾从 0 到 1 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同时为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打造了复旦首个人形机器人。

首席架构师陈同庆:原华为 ADS 智能导航部部长,空间感知首席技术专家,引领多个产品成功商用,也是清华大学博士,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首席战略官 Vincent:多模态学习领域专家,曾任华为、百度关键技术岗位负责人。

从人才履历可以看出,它石智航团队同时横跨了智能驾驶与机器人双领域,既对前沿技术有顶尖的理解,也拥有产品商业落地、公司运营管理的丰富经验。

其中,李震宇、陈同庆、Vincent 相对而言,技术商业化整合能力更强,具备战略性眼光,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推动技术成果向商业价值转化。

而陈亦伦、丁文超则是更加纯粹的技术性人才,能够专注于复杂技术难题的攻关。

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能力,是具身智能公司最重要的两个破局要素。它石智航已经齐备。

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具身智能持续火热

它石智航,是全球具身智能赛道火热的缩影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

深圳今年也宣布拿出 100 亿,投向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在内的三大关键领域,还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具身智能企业 10 家以上。

政策的引领和鼓励,为投资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 1~3 月(截至 3 月 26 日),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发生 30 起,融资金额累积超 69 亿元,其中内融资 25 起,已披露总额约为 31.2 亿

从投资热度和数量来看:

国内融资风格是获投企业数量多,金额一般;

国外获投企业少,但金额巨大,几乎都是上亿级美元金额。

国内具身智能属于雨露均沾的融资模式

今年 1 月—3 月,逐际动力、维他动力、星海图、智平方、零次方机器人、众擎机器人、中科慧灵、自变量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相关企业都有融资消息传出。

这些融资有两大特点。

第一:多数属于种子轮、天使轮、A 轮这样的早期融资,融资金额通常为数千万或数亿元。

即使是非常早期的融资,多家公司的融资金额也突破了亿元大关。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科慧灵、维他动力、星海图。

今年 2 月,中科慧灵和星海图相继宣布分别完成 1 亿元天使轮融资近 3 亿元 A 轮融资

3 月 21 日,维他动力宣布完成了种子+轮融资,成立三个月内,累计完成 2 亿元种子轮融资。

第二:偏好商业落地进展顺利,例如已拿到订单,或产品进入量产阶段的企业。

今年的融资与往年不同的是,不仅钟爱团队背景亮眼的初创公司,还聚焦具备商业化能力,能用订单、量产数据证明市场价值的企业。

傅利叶智能、零次方机器人、智元机器人、智平方科技、逐际动力的商业化都在稳步推进中。

傅利叶智能在 1 月完成新一轮融资之前,其人形机器人 GR-1 已率先实现小规模量产,交付超百台。

2 月,零次方机器人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也同步拿下了千万级订单,进入量产阶段,预计今年将量产 500 台人形机器人并实现落地。

在 3 月智元机器人宣布完成新一轮 B 轮融资之前,智元机器人已实现了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的量产。

智平方科技也在 2024 年实现了数千万元收入,并于今年连续完成了两轮融资,每轮融资金额均为数亿元。

逐际动力则实现了双足机器人的初步商业化闭环,完成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交付,在近半年内融资 5 亿元。

前些天,在「AI 界春晚」——英伟达 GTC 大会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表示,物理 AI 和机器人正在飞速发展,它们可能会成为所有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类。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至 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27.6 亿元,到 203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00 亿元

目前,具身智能领域的商业落地已初具成效。最近,有鹿机器人就宣布在三月份连续完成了总额高达 6 亿元的具身智能通用大脑及机器人订单。

大额融资的不断注入,将持续为具身智能领域提供研发资金,吸引高端人才,促进技术的加速突破。

未来,作为人工智能的载体,具身智能必然将与多个产业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人类生活的根本性变革。

而它石智航,已然启程。

       原文标题 : 融资超8亿,这个具身智能玩家异常生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