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车轮上的“最强大脑”,“加油”与“加代码”谁将笑到最后?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

油车的终结者,液态代码的月光。

在2025年的春天,汽车行业仿佛一夜之间被AI大模型这个“最强大脑”附体,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续航焦虑被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炫酷新体验所取代。

镁光灯下,车企高管们不再比拼谁的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而是争相展示谁的AI更“聪明”。

这不禁让人感慨,难道我们真的要从“加油”时代迈入“加代码”时代了吗?

(参考阅读请点击:《比亚迪发布史上最快充电!闪充5分钟续航400公里,比亚迪给油车判死刑?》)

一、技术狂飙与安全悖论:自动驾驶的“薛定谔式安全”

2025年的汽车圈,车企高管们集体患上“AI焦虑症”——不聊AI,发布会都开不下去。

吉利CEO淦家阅在台上高呼“AI定义汽车”,台下工程师们却偷偷给激光雷达贴“防鸟屎膜”,毕竟去年某测试车因激光雷达被鸟粪糊住,系统当场表演“自动驾驶版蒙眼狂奔”。

1. 特斯拉的“数据霸权”与本土车企的“黄金挖矿”

特斯拉FSD落地中国,带着全球700万辆车的“影子模式”数据和100 EFLOPS算力(相当于32万块A100显卡),直接给本土车企上了一课:什么叫“用数据砸人”

比亚迪的应对策略是“挖金矿”——用多模态大模型在海量数据里淘“老司机操作”,号称能“从新手村直通秋名山”。

吉利更狠,搬出750万辆车、100亿公里行驶数据,活像在说:“我们家的AI,可是见过世面的。”

2. 安全?先问问“杰文斯悖论”答不答应

自动驾驶支持者总爱画饼:“AI司机永不酒驾、不路怒,车祸死亡至少降90%!”

但19世纪的经济学幽灵“杰文斯悖论”突然诈尸:效率提升反而刺激需求暴涨。

就像19世纪蒸汽机越省煤,煤矿挖得越狠;

如今自动驾驶越省心,人类越爱浪——原本骑车10分钟的路非要叫Robotaxi,凌晨三点去郊区吃烧烤还要AI代驾。

结果?

总行驶里程可能暴涨,碳排放和事故概率不降反升

更讽刺的是,美国研究显示电动车因加速快、辅助驾驶依赖性强,目前的致死率反超燃油车。

某明星开特斯拉撞墙起火,网友锐评:“这哪是自动驾驶,明明是自动火化。”

二、成本“跳水”与市场洗牌:从“百万激光雷达”到“白菜价智驾”

2025年的智驾圈,价格战打得比拼多多还凶——激光雷达从奢侈品变快消品,价格两年腰斩,禾赛科技甚至扬言要“让激光雷达比车膜还便宜”。

比亚迪更绝,直接给10万级(甚至7万级)车型装“天神之眼”系统,车主惊呼:“以前加钱选装智驾,现在买车送AI司机!”

1. 成本“跳水”背后的血腥逻辑

硬件卷成麻将桌:单颗激光雷达成本从2万降到5000元,车企疯狂堆料——某车型头顶4颗雷达,网友调侃:“这配置,蚊子交配都能被识别成交通事故”。

软件“修仙”:Momenta的算法迭代速度比短视频网红换人设还快,体验一年提升十倍,代价是程序员集体“秃头修仙”。

资本绞杀:曾估值90亿的纵目科技,因烧钱太猛陷入困境,办公室断电时,创始人的豪言还在会议室回荡:“我们要用AI改变世界…”

2. 智驾平权?先问问保险公司同不同意

小鹏联合险企推出“智驾险”,保费挂钩AI行驶里程——开得越多折扣越大,但条款里藏着“系统宕机不赔”。

律师冷笑:“以后打官司得请程序员当证人,毕竟法官连代码都看不懂。”

三、伦理困境与责任迷宫:当AI背锅时,锅该扣给谁?

2024年底,一则“小鹏L3事故车企担责70%”的谣言刷屏,吓得车企法务部连夜写小作文辟谣。

真相虽假,焦虑真香——真出事时,责任到底归AI、车企、激光雷达厂,还是路边突然窜出的广场舞大妈?

1. 救援界的“隐藏BOSS”

某新势力车型用隐藏式门把手,车祸后救援队对着车门狂撬半小时,车主在车内直播:“家人们谁懂啊,我被自己的车防爆了!”

传统车企见状默默给门把手加装物理开关,并附赠《求生指南》

2. 数据“罗生门”

特斯拉在中国训练数据不足,FSD一到城中村就懵圈,把肠粉摊识别成“移动障碍物”。

工程师挠头:“要不给AI报个粤语培训班?”

四、未来:代码统治公路,还是人性绝地反击?

欧阳明高院士预言“99%可靠性和99.9%之间隔着一条人命”,某新势力车企CEO补刀:“这条人命可能是你的。”

但资本早已按下加速键:

1. 郊区化2.0:自动驾驶催生的“躺平天堂”

20世纪汽车推动郊区化,21世纪自动驾驶让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边缘扩散——毕竟上下班路上能睡觉刷剧,通勤3小时算什么?

地产商狂喜:“以后卖房广告是‘AI代驾,睡到公司’!”

2. 终极悖论:越智能,越脆弱?

百度萝卜快跑出险率仅为人类1/14,无人驾驶比有人驾驶安全了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一旦黑客攻破自动驾驶系统,可能让全城无人车集体跳《科目三》。

安全专家苦笑:“以前防贼偷车,现在得防黑客偷AI灵魂。”

五、结语:在代码与方向盘的战争中,我们都是“人质”?在代码与方向盘的战争中,技术迭代快,不能快速应用大模型技术实现功能升级和性能提升的企业也会落后。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预估未来 10 年,中国汽车主流品牌数量会小于 7 家,一年起码卖 100 万台强 AI 的汽车才是决赛入场券。

自动驾驶的故事,像极了一场大型社会实验:资本赌技术,车企赌政策,车主赌命。

当特斯拉FSD累计里程突破10亿英里,当华为ADS 3.0实现“车位到车位”贯通,我们终于发现——

最恐怖的或许不是AI犯错,而是人类已经离不开AI。

正如网友所说:“以前考不过科目二是耻辱,现在考不过是福报——至少证明你还有被AI取代的价值。”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这场由 AI 驱动的汽车产业变革已经开始,汽车不再只是冰冷的代步工具,未来它将变成会思考、懂情感的移动终端。

亲!你准备好迎接这场汽车圈的 “生死时速” 了吗?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车轮上的“最强大脑”,“加油”与“加代码”谁将笑到最后?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