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目之殇,从自动驾驶明星到经营危机

智车科技IV
关注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近日,关于自动驾驶明星企业纵目科技深陷经营危机,创始人唐锐失联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智驾行业。这家曾获联想、小米等巨头注资、估值超90亿元的本土Tier 1供应商,如今深陷欠薪、停摆、高管集体离职的泥潭。创始人承诺的“融资救赎”屡屡落空,最终演变为一场全员信任崩塌的悲剧。

纵目科技的陨落,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更是自动驾驶行业狂飙突进时代下的一记警钟。当技术路线飞速迭代、主机厂自研崛起、资本回归理性,曾经的产业明星为何未能守住“牌桌”?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以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切入自动驾驶赛道。其核心优势在于量产能力,截至2023年,为理想、长安、岚图等50余款车型提供智能驾驶方案,尤其在自动泊车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十年间,纵目科技完成10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2.47亿元,背后站着联想创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君联资本等顶级机构,估值一度突破90亿元。

纵目科技的业务覆盖感知、决策、控制全链条,主打L2+至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其自动泊车系统(AVP)因高精度定位与多场景适配能力,成为车企智能化转型的“标配”。2022年,公司拿下某头部车企的高阶智驾项目,被视为冲击L4级落地的关键战役。

创始人唐锐也频繁亮相行业论坛,宣称“自动驾驶将率先在封闭场景实现商业化”,公司一度被视为中国版“Mobileye”的有力竞争者。

崩塌时刻

欠薪、失联与停摆

据媒体和知情人透露,2024年11月,纵目科技首次发布降薪公告,税后月薪超1万元者仅按1万元发放,绩效奖金取消,13薪暂缓。

图: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年12月,全员邮件宣布进入“运营低功耗模式”,对员工薪酬发放及北森工资条进行优化调整。

图: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年1月23日,唐锐在全员会议上承诺“春节前融资到账,补发所有欠薪”。1月25日,公司突然宣布停发工资,12月社保未缴纳,公章管理层集体离职,员工离职通道被封锁。

1月27日后,唐锐失联,传言其已赴美,公司彻底停摆。

2月8日,纵目科技员工收到行政通知,将在当天18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须在此之前取走私物或办理离职证明。

“账户被封、社保清零、离职无门”,一名纵目员工描述其处境。此时距离创始人唐锐在全员会上承诺“寻求并购解决欠薪”仅过去两周。

在此期间,纵目科技CEO唐锐曾多次宣称“与宁波上市公司洽谈并购”,计划“出售智驾泊车业务”,并“推进老股东融资”,但最终无一兑现。

纵目为何倒下?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ADAS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以来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22.47亿元人民币,一度被视为 “量产能力最强” 的本土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

2023年后,纵目科技的业务表现直线下滑,即便拿到了某头部车企的高阶智驾业务,但这个项目并没有拯救出纵目。后续因软件架构不合理,人员冗余等因素,纵目行车产品和高阶智驾技术上迟迟没有重大突破,项目开发和交付进度缓慢,导致合作的车企明星车型交付延期。

2024年,纵目科技成立了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了L4级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公司创始人唐锐宣称该产品是“封闭场景商业化的最佳路径”,但市场反应却异常惨淡。这一战略转向被视为致命失误,纵目科技将原本用于主业技术攻坚的融资本应用于尚未经过验证的机器人赛道,导致主业严重失血。

此外,内部矛盾不断加剧。泊车技术的停滞不前和高阶智驾提案的否决,使得核心客户因交付延期而流失。纵目科技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上的双重压力,导致了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的劣势。

纵目科技在技术迭代上面临严峻挑战。其高阶智驾项目因软件架构缺陷而导致开发滞后,进而影响了与合作车型的交付进度。公司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也显得摇摆不定,从BEV,再到端到端模型,但未能跟上特斯拉和华为等行业领军者的技术演进节奏。这种技术瓶颈使得纵目科技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纵目科技的管理问题也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现金流和组织结构方面。公司实施的“分级降薪”政策加剧了内部的不公,导致核心团队的流失。此外,老股东对追加投资的拒绝,使得新融资难以落地,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这种管理失控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公司的运营效率,也使得员工士气低落,组织涣散。

在外部环境的剧变中,纵目科技面临着生存困局。随着理想、蔚来等车企自建智驾团队的兴起,主机厂的自研潮使得Tier 1订单逐渐缩水,给纵目科技的市场份额带来了直接冲击。同时,投资机构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赌赛道”转向“看盈利”,这使得纵目科技以烧钱为主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生存环境愈发严峻。

2024年后,资本对自动驾驶项目的评估标准从“技术故事”转向“商业化验证”。纵目未能证明其盈利路径,最终被资本抛弃。

纵目之殇后的行业未来

Tier 1的出路:垂直整合或生态共生,没有中间态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Tier 1供应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与挑战。传统Tier 1的生存危机,本质上是行业价值链重构的必然结果。主机厂自研能力的提升,使得“标准化模块供应商”模式难以为继。纵目科技的教训表明,自动驾驶Tier 1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要么深度嵌入车企价值链,要么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

垂直整合,深度绑定头部车企。例如德赛西威,通过与顶尖车企的深度合作,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了从硬件供应商到“软硬一体方案商”的转型。这种方式不仅帮助Tier 1供应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稳定的订单,还有助于快速适应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通过紧密合作,企业能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构建生态,以技术平台穿透行业壁垒,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地平线的模式则代表了另一种生存逻辑。聚焦于以芯片和工具链构建生态系统,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这种模式能够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市场波动,提升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Tier 1供应商能够在广泛的市场中分散风险,从而实现更为稳定的长远发展。

纵目科技的困境,恰恰源于其“既未绑定大客户,又缺乏生态壁垒”的尴尬定位。试图以通用化方案服务多家车企,却因定制化能力不足导致交付延期;仓促布局机器人业务,又因缺乏核心技术沦为烧钱黑洞。行业分析师王明指出:“未来Tier 1市场将呈现‘二八定律’——20%的生态型巨头与深度绑定型供应商存活,80%的中间层企业面临出清。”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红利与陷阱并存

政策破冰被视为行业重大利好,但纵目科技的案例警示:政策红利需与市场化能力匹配,否则可能加速弱势企业淘汰。政策提供了基础框架和方向,但企业若无法有效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市场份额,那么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

政策优先开放园区物流、自动泊车等限定场景,这正是纵目曾布局的领域。若能聚焦AVP(自主代客泊车)技术打磨,本可借政策东风抢占商业化高地。L3事故责任从驾驶员转向车企,倒逼Tier 1与保险公司开发风险评估模型(如特斯拉的“安全评分系统”),这将成为新的技术竞争维度。

根据罗兰贝格测算,满足L3准入标准需增加约2.3万元/车的硬件与验证成本。对纵目这类现金流紧张的企业而言,合规成本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严峻的是,主机厂为分摊风险,可能要求Tier 1承担部分责任赔偿——这将彻底颠覆传统供应链的利润分配逻辑。

Tier 1供应商不仅需要关注政策动向,还需增强自身的市场化能力,包括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等,以确保在政策推动下实现稳定增长。

活下去的哲学:慢即是快的生存辩证法

在自动驾驶行业,“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正在失效。纵目科技试图以融资驱动规模扩张,却因技术根基不牢导致大厦倾覆。反观华为、大疆等企业,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智慧。

大疆车载CEO沈劭劼曾坦言:“我们的团队在规控算法上迭代了1200个版本,才敢说解决了匝道汇入的可靠性问题。”这种近乎偏执的技术打磨,使得大疆成行平台(Driving Platform)在2024年拿下上汽、比亚迪等头部客户。相比之下,纵目在高阶智驾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5%(2023年财报数据),却将大量资源投向充电机器人等边缘业务。

小鹏汽车在2023年危机中的自救措施具有启示意义:架构精简:将智驾团队从1200人优化至800人,聚焦城市NGP核心功能开发。数据提效:通过仿真平台将算法迭代成本降低60%,用人效提升对冲规模收缩。供应链重塑:与黑芝麻智能联合开发低算力域控制器,硬件成本下降40%。

当危机来临时,纵目科技高管集体离职、创始人失联的乱象,暴露了其组织建设的致命缺陷。而Momenta在2024年融资寒冬中仍获得通用汽车追加投资,关键在于:设立“双CEO”机制,技术派与商业派高管形成制衡互补;推行“全员持股计划”,即使降薪30%仍保持核心团队零流失;将L4研发与量产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避免现金流相互拖累。

纵目科技的陨落,标志着自动驾驶行业进入“冰火两重天”的新阶段。一方面,头部企业加速整合资源,地平线估值突破500亿元,Momenta启动美股IPO;另一方面,中小供应商批量出清,2024年自动驾驶领域倒闭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30%。

在这个残酷的淘汰赛中,生存法则愈发清晰:技术层面:聚焦核心场景,打造“人无我有”的差异化能力(如禾赛的激光雷达垂直整合);商业层面:建立多元盈利模型,既有量产业务造血,又有前沿技术储备;组织层面:构建抗周期韧性,用管理效率对冲行业波动。

“未来的赢家不属于最激进或最保守的企业,而是那些能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找到精准平衡点的长期主义者。”

纵目之殇,终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目前智驾行业整体竞争激烈,车企 “去Tier1化” 趋势明显,华为等自研派崛起,挤压了传统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资本也回归理性,从 “赌赛道” 转向 “看盈利”。为此,Tier 1供应商需要调整策略,注重深耕市场、积累经验,以稳健的步伐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求索,企业才能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最终取得成功。

自动驾驶没有童话

纵目科技的崩塌,撕开了自动驾驶行业繁华表象下的残酷真相:技术、资本、战略、管理的任何一环失误,都可能让曾经的明星企业一夜倾覆。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唯有坚守技术创新、稳健经营、敬畏风险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抵达终局。

纵目之殇,当为全行业之鉴。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非智车科技)”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标题 : 纵目之殇,从自动驾驶明星到经营危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