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超 300万,OpenAI 重金砸向人形机器人

星河频率
关注

作者|凌霄

编辑|白雪

人形机器人的火,终于烧到了 AI 界最亮眼的公司、估值达万亿的 OpenAI 身上。

2024 年底,OpenAI 传出重组机器人团队,准备自研人形机器人的消息。

今年 1 月份,消息被证实了。

OpenAI 开放了 3 个机器人相关的岗位,其中两个是工程师,一个是项目经理(现已关闭,疑似已招到人),待遇丰厚,不仅可以享有股权,最高年薪还可达 44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18 万元

入局人形机器人,OpenAI 在技术上拥有巨大的优势。

大模型通常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是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人形机器人行业再度兴起,主要是因为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大模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架构让大模型拥有了强大的语言理解、生成能力。

借助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人形机器人得以突破有限规则编程的束缚,能够理解语言与环境,执行复杂任务。

这背后,让大模型取得技术突破的公司,正是 OpenAI。

2022 年 OpenAI 的 ChatGPT 问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生成式 AI 的浪潮,创造了引起科技行业重大变革的「ChatGPT 时刻」,同时也带飞了人形机器人行业。

至今为止,OpenAI 仍然是大模型风潮的引领者,掌握着世界领先的 AI 技术。

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史上最强玩家。

招聘机器人工程师

年薪比特斯拉高 4 倍

根据 OpenAI 官网介绍,机器人团队将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并在动态的现实世界环境中推动 AGI 级智能(AGI 即通用人工智能)。

OpenAI 内部人士向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透露了更多细节:OpenAI 的方向是研发有双臂、双腿的人形机器人

不过,目前从 OpenAI 的动作来看,它并没有大举扩张,而是想先打好硬件基础,确定建造机器人本体的可行性

为此,OpenAI 在 2024 年 11 月聘请了前 Meta 增强现实眼镜项目负责人 Caitlin Kalinowski,负责领导机器人和消费硬件。

Caitlin Kalinowski 拥有丰富的机器硬件设计与制造经验。

她曾在苹果为 MacBooks 设计硬件,随后加入 Meta,负责全息 AR 眼镜 Orion 的制造,并领导了 Meta 虚拟现实眼镜硬件团队大约九年。

Caitlin Kalinowski 还介绍,OpenAI 的计算主管 Christopher Berner 将负责机器人软件方面的工作。

Christopher Berner 在 OpenAI 任职长达 8 年,是资深的高级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彻底改革 OpenAI 的深度学习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经过两个月酝酿,今年 1 月,Caitlin Kalinowski 宣布 OpenAI 开放了 3 个机器人相关的岗位,分别是:

机器人系统集成电气工程师:负责机器人系统从原型设计到量产方案的设计与集成。Caitlin Kalinowski 介绍该岗位的工作主要是为机器人设计传感器套件。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负责评估和改进机器人身体的硬件配置,包括集成新型传感器、执行器和计算元件等,需要具有设计机器人齿轮、执行器、电机和连杆的经验;TPM 经理:即机器人技术项目经理,负责产品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包括搭建实验室,确保机器人设计各阶段的工作顺利进行。

目前 TPM 经理岗位的招聘已经关闭,OpenAI 似乎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候选人。

与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对手相比,OpenAI 开放的岗位很少。特斯拉开放了 50 个机器人相关岗位,人形机器人独角兽 Figure AI 则开放了 89 个岗位。

这主要是因为人形机器人项目在 OpenAI 内部的优先级并不高

据 OpenAI 内部人士透露,机器人项目并不是 OpenAI 的首要任务,当下 OpenAI 的重点依然是强化高级推理模型、开发 AI 助理。

但 OpenAI 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同岗位的薪酬比特斯拉和 Figure AI 的高 2~4 倍,年薪最高达到 44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18 万元,也就是月薪最高人民币 26 万元左右,此外还提供公司股权。

三家公司同岗位薪资对比如下:

对待人才,OpenAI 向来慷慨。

优渥的薪酬待遇也是 OpenAI 在多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离职后,仍然能够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并顺利推出新模型、新产品的原因。

现在,OpenAI 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来招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快速推进机器人项目。

OpenAI 曾涉足机器人技术

因数据不足而放弃

在组建机器人团队之前,OpenAI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更为外界熟知的身份是投资人和技术赋能者

OpenAI 投资了机器人相关的 3 家公司,涉及机器人本体与大脑,并为其中一家公司提供了模型方面的技术支持。它们都是现下行业中最受瞩目,最具备发展潜力的公司。

2023 年 3 月,OpenAI 领投了挪威人形机器人企业 1X Technologics,后者在这轮融资中获得了 2350 万美元。

1X 成立于 2014 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耕耘已久,目标是制造家用人形机器人,其人形机器人 NEO 能够整理杯具,拿起鸡蛋,和人类拥抱。

接近一年后,2024 年 2 月,OpenAI 和微软、英伟达等投资方投了人形机器人新秀 Figure AI,促成了 2024 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Figure AI 在这轮融资中获得了 6.7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7.3 亿元)。

FigureAI 能够获得此次大额融资的原因是,它在 2024 年 1 月发布了机器人的视频,机器人经过 10 小时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训练就学会了冲咖啡,展示出极其领先的自主学习与任务执行能力。

Figure 01 机器人冲咖啡(2 倍速)

融资完成后,OpenAI 也成为 Figure AI 的合作伙伴,将自家的大模型接入 Figure AI 的人形机器人中,使其获得了与人自然交流,理解环境、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2024 年 11 月,Open AI 投资了具身智能初创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PI),PI 获得了 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8.39 亿元)融资。

PI 是一家研发通用机器人大脑的公司,其π0 模型可以控制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使其执行多样化的任务,比如叠衣服、整理桌子、鸡蛋装盒等,泛化能力极强。

可以看出,OpenAI 对机器人行业的投资策略是少而精,要投就投最好的。

实际上,OpenAI 不仅仅只是一个投资人,而是从一家从诞生之初就拥有机器人技术基因的公司

Open AI 成立于 2015 年 12 月。2016 年 6 月,OpenAI 确立了其主要的发展目标,其中就包括制造「通用」机器人

同年,OpenAI聘请了机器人学习专家 Pieter Abbeel

OpenAI 联合创始人 Wojciech Zaremba 也是机器人团队的领导者。

但在后续的研究中,OpenAI 只专注于机器人的软件技术,并且最终因为缺乏机器人相关的数据在 2021 年解散了机器人团队,将重点转移到数据更容易获得的其他领域。

他们在机器人方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训练机械手破解魔方和 Roboschool

2017 年 5 月,OpenAI 开源了软件 Roboschool,这是一个机器人模拟器,用户可以在模拟器中控制并训练机器人。

2019 年 10 月,OpenAI 展示了他们训练机械手解开魔方的成果。

这项技术并不完善,机械手解魔方的成功率为 60%

OpenAI 的突破之处在于使用了类似人类手掌的机械手来解魔方,而不是专门设计用来破解魔方的机器。

OpenAI 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训练机械手破解魔方,并开发了一种名为 ADR 的新算法,自动生成难度递增的训练环境,使得机械手能够应对复杂的情况,在执行任务时具备抗干扰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实验中使用的机械手并不是 OpenAI 开发的,而是英国灵巧手公司 Shadow 的产品。

AGI 已就绪,就差物理实体?

OpenAI 做人形机器人,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特斯拉。

与特斯拉不同,OpenAI 并没有硬件大规模制造经验和供应链搭建、管理经验。但它拥有强大的大模型与算法,其业务线的拓展刚好为公司造人形机器人储备了关键技术

机器人需要获取足够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新技能,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人类遥操,二是仿真平台合成。

OpenAI 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已在 2024 年正式推出,可以根据文本、图像和视频重新生成高质量的视频,为机器人收集仿真合成数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除了 Sora 之外,2024 年,Open AI 还发布了多款重大产品,包括语音生成模型 Voice Engine、首款具有推理能力的 AI 大语言模型 o1、o1 的升级版 o3 等。

从语音交互、语言理解和思考推理,再到视频数据生成,OpenAI 新产品的技术覆盖了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智能决策和环境感知、数据训练等方面所必需的技术要点。

OpenAI 目前最核心的产品还是 ChatGPT,结合其他产品来看,其人形机器人最突出的能力可能首先会是人机交互

而且,OpenAI 似乎已经知道如何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做人形机器人是在寻找一个可承接这个智能系统的物理实体

AGI 是指模拟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的人工智能系统。这种人工智能具备与人类相似的智能水平和自学能力,可以适应多种环境并自主执行复杂的任务。

1 月 5 日,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发布了意味深长的六字短语,意为奇点临近,不知身处何方。网友纷纷猜测奇点是什么。

第二天,Sam Altman 就公布了答案。他发表了题为《反思》的新年博客文章,称 OpenAI 已经知道如何构建通用人工智能,且正在逐渐接近通用人工智能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Sam Altman 认为,在接下来的 18 个月内,快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变革性的 AI 系统出现。

OpenAI 在 AI 领域的技术领先是毋庸置疑的。微软首席执行官 Satya Nadella 认为 OpenAI 的技术发展比其他公司领先两年。

要造人形机器人,现在 OpenAI 面临的挑战有两个

一是制造机器人本体;二是将 AI 技术应用到机器人身上,并使其具备理解环境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制造机器人本体不算是一个太难的问题。现阶段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只花了 1~2 年时间就造出了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甚至仅用 6 个月就设计制造出人形机器人 G1。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 王兴兴也曾说过,做人形机器人硬件不是瓶颈,目前限制整个具身智能发展的还是 AI 水平。

凭借行业已有的经验和成果,OpenAI 有望更快完成人形机器人本体的设计制造。

将 AI 技术应用到机器人身上的难度可能会更高,因为这个过程会同时涉及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和多模态融合技术等多种复杂的技术

不过,这是整个机器人行业目前都尚未解决的问题。

而 OpenAI 已在机器学习等底层技术上有深厚积累,凭借其强大的号召力和研发资源,极有可能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中实现弯道超车,再度成为这一行业的引领者。

       原文标题 : 年薪超 300万,OpenAI 重金砸向人形机器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