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能阻挡科技的进步,即使我不做,也会有人做出来的。
作者|贺谭鸣
编辑|杨 铭
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与竞争,迈入新的阶段。
11月28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巨头——特斯拉发布了其最新研发进展:在视频中,机器人Optimus用这只“新手”在半空中稳稳接住网球,动作十分自然流畅。
Opeimus接网球视频截图,来源:X截图
不仅如此,英伟达也于近日传出寻求在中国台湾省建立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消息,OpenAI押注的1X technologies也逐渐趋于成熟,应用场景不断增多,可见全球巨头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国内方面也有不少利好消息。11月15日,华为具身智能中心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多家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建立了合作。
来源: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成果发布会
人形机器人发展如火如荼,全球互联网巨头持续加码,国内厂商势弱的背景下,华为入局是否会为国产人形机器人带来新的生机?
01 跨越千年的构想,因AI终成现实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跨越千年的构想。
可追溯资料里,第一个提出“机器人”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而第一个将“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达芬奇,他设计出了一个以风力和水力为驱动的“机器武士”。之后,瑞士研发出了一个可以写字的人形人偶、德国研发出了一个可以吹喇叭的士兵机器人......可以看出,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探索与开发已经迈入初步阶段。
达芬奇设计的“机器武士”照片
但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远比大家想象中要。即便是前几年,波士顿研发的能够进行复杂运动的Atlas,在定义上仍然属于人形机器人的初步阶段,因为对于机器人而言,迈入新阶段的标准不是动作或者功能的复杂化,而是人工智能。
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点就在于智能。在此之前,波士顿研发的机器人不管能够做到何种程度,只要还局限在需要人类操控的范畴内,那仍然是人形机器人的初步阶段。
不过2022年发生了一件大事,OpenAI研发的ChatGPT面世了,其智能化程度,不仅颠覆了互联网AI行业,同时成为人形机器人跃向下一阶段的关键点。
自此之后,全球互联网大厂们相继入局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逐步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大厂相继入主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2年以后,英国Engineered Arts,美国的特斯拉、1X technologies公司等企业,凭借着在人工智能上的优势迅速崛起,而老牌厂商本田、波士顿等厂商逐渐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同时,国内也有不少厂商开始了对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比如小米的CyberOne、小鹏的AI机器人Iron等,不过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形机器人距离欧美的产品,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什么国内厂商距离欧美顶尖厂商有很大的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过于分散。
乐居机器人核心部件展示图
毫不夸张的说,人形机器人是各个顶尖科技的汇总,包括驱动、传动、传感、AI智能、能源等。
然而国内这些技术非常分散,比如灵巧手,智元机器人和星动纪元是国内做的比较好的,AI部分却相对不足;搭载了AI的有达闼科技、傅利叶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但达闼科技的机器人的延时过长、成本太高导致不能量产,傅利叶的机器人更加适合医疗领域,乐聚机器人的续航、避障等功能不完善。
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各家的人形机器人都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没有谁家的产品能够称得上世界顶尖。
过于分散会让市场上出现大量、不同功能、不同应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对于产品价格、消费体验而言也有一定好处,但是对于国内行业生态而言并不是好事,长期以往,国内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会逐步失去竞争力,最后市场上只会留下几个大厂的人形机器人。
02 国内厂商各自为战,华为要怎么做?
如何聚合国内力量,打造出国产顶尖人形机器人?如果没有华为,这个难题可能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
在“极点商业”看来,华为的这一步算是“蓄谋已久”了,早在2017年,华为就与爱丁堡大学、软银签订协议,围绕AI+机器人开展研发,并在多个机器人相关领域注册专利;随后还与达闼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企业展开了合作。
如果说之前的行为仅仅是提供技术支持,那么签订合作备忘录,则意味着华为可能要真正下场做人形机器人了。
11月15日,16家企业和华为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华为联合的16家企业里,埃夫特和华为在具身智能上有着深度合作,乐聚机器人的产品也搭载了华为的鸿蒙系统,还有大族机器人、拓斯达、中坚科技这种专注于不同场景的工业机器人,以及兆威机电、华龙迅达这些上游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机器人Optimus的合作商中,除了兆威机电之外,其余企业都是零部件供应商,特斯拉和其他机器人制造厂商的合作几近于无;这就意味着,华为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制造经验,最后的落地场景、服务场景甚至有望超过Optimus。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华为签订合作备忘录的企业中,部分比较成熟的国内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并未在此之列,华为似乎需要各个场景的生态伙伴,但不需要没有得到市场验证的人形机器人,原因也很简单,华为或许想做中国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这就意味着,至少在目前阶段,华为并没有整合整个行业的打算,华为人形机器人也将与其他国产人形机器人展开竞争。
现阶段,真正投产落地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不多,其中波士顿动力的Spot主要被GlobalFoundries用于条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的数据收集、UKAEA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辐射检查以及工厂的生产、监测工作;Agility Robotics的Digit主要被亚马逊、福特、GXO等公司用作搬运、配送工作。
国内人形机器人实际落地场景更少,进入量产的仅有傅利叶的GR-1,之前被上海博览会用作了迎宾接待,而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1、小米的CyberOne都还没进入量产阶段。
如果华为真的下场“造人”,华为能做到什么地步呢?横向对比来看,超过同为手机厂商的小米,看上去并不困难。
不管是技术还是应用场景,小米的CyberOne其实有点“落后”。第一个原因是AI不够智能,CyberOne搭载的是小米自研的人工智能,澎湃OS2的实际体验结果表明了小米在跨段智联、AI体验方面略有不足;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细程度不佳,比如手部,CyberOne的手掌完全是一个巴掌加上一个可活动的大拇指,虽然能够拿起东西,但是更为精细的手部动作就无法完成,比如日前Optimus演示的接网球,对于CyberOne而言可能就有一定的难度。
小米机器人CyberOne产品图
那华为能实现技术上面的突破吗?答案显而易见。
虽然华为没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华为为乐居机器人提供了技术支持,搭载了盘古大模型的夸父MY机器人,拟人化程度更高,不仅能完成多种动作,也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除此之外,由于搭载了盘古大模型,加入了鸿蒙生态系统,夸父MY机器人自主感知、理解、规划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成指数提升。之后华为参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夸父MY的经验也能够反馈给华为,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03 本就在“局”中的华为,为何要再次“入局”?
这里有个问题,乐聚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做的还不错,为什么华为还要入局呢?
机器人亮相华为开发者大会
于人类而言,研发人形机器人本就意义重大,一台成熟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提升我们日常生活的品质,比如家庭生活中的教育、陪伴、娱乐;能够替代我们从事危险工作、高精度工作,比如深海、辐射等危险地区的探索;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新领域,比如替代人类进入太空进行探索......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趋于成熟、造价逐步降低,人形机器人进入人类日常生活并不是遥远的构想。
目前全球互联网大厂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的认知,都是一致的,都在大力开发人形机器人或者投资机器人初创公司。比如Figure AI,作为2022年成立的公司,已经从微软、亚马逊、英伟达、OpenAI等公司获得了超6.75亿美元的投资;刚刚成立的初创公司Skild也获得3亿美元的投资;国内的百度、小米、阿里等企业也纷纷入局,参与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投资中来。
GGII之前就预测过,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200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也将从1.19万台迅猛增长至60.57万台。
这也就解释了,华为为什么在乐聚机器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还要入局。于华为而言,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基于人形机器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意义,华为甚至一众大厂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布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简单来说,华为可以不是制造商,但人形机器人一定会是未来鸿蒙生态圈的重要部分。而且,华为可能会给国产人形机器人带来新的优势。
其一就是人工智能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大部分都停留在“指令发布——机器人执行”阶段,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和鸿蒙生态可能会赋予人形机器人真正的“智能”,在没有发布指令之时也能够根据当前所处环境或者突然发生的状况,做出相应举动。
其二是华为云,华为云不仅能够让使用者更好的操控人形机器人,同时对于人形机器人本身而言,系统升级、隐私内容存储等都可以凭借华为云完成。
其三则是产业链协同,华为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方面拥有多年经验,可以迅速组织产业链优势产能,这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至关重要;同时整合资源还有个好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不仅能够避免GR-1的窘境,也能让人形机器人更好的进入生活。
总的来说,产业链对于华为机器人的竞争力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客观来说,华为下场参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也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技术问题,包括人形机器人的精度和续航问题等。比如在山路上,人形机器人能否如同人类一样攀登?一台人形机器人,在待机或者保持高速运动的情况下,能续航多久?这些都是华为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二是社会和法律问题,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的范围有多大?人形机器人程序出错,法律判决的对象主题是企业还是消费者?这方面对华为来说是个难题,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是一个难题。
这些问题,在现在看来其实是比较难解决的,但是极点商业也会继续观察这个赛道,继续看看华为或者别的企业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2024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说过:“正如大家所期望的,让AI机器人帮助我们去洗衣、做饭、扫地,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写诗,作画。”
随着科技的进步,张平安的话会逐渐变为现实。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华为在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里,要走的路还很长。
END
出品人:黄枪枪
原文标题 : 在这个百亿赛道,华为又要遥遥领先小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