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研究报告

资产信息网
关注

第一章 概况

1.1 简介

2024年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揭示了未来产业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这一文件不仅明确了未来产业的定义,即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还强调了其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通过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赛道,并提出十大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中国显示了其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图 六大赛道

来源:政府官网

图 十大标志性产品

来源:政府官网

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以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新的产业变革。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竞争愈发激烈。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实施意见》不仅是对内部发展的指导,也是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回应。

中国的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体现了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此策略的实施,将对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强调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国意图在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竞赛中占据有利位置。

面对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一方面,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求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明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未来产业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既是对当前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积极参与,也是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策略和行动,将对全球未来产业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将面临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双重挑战。

1.2 组成要素

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从新技术的孕育到产业化的转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一个全面而坚实的产业创新体系作为支撑。这个体系由多个关键要素构成,包括知识和技术、制度和政策、文化和组织等,这些要素共同作用,推动未来产业创新的发展。

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中信经济导刊

在未来产业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起着核心的作用。这些主体包括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构等。在传统产业中,企业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最重要主体,但在未来产业中,由于技术尚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许多企业还在观望,这就突显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重要角色。此外,未来产业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这些网络关系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迭代。

制度和政策环境是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未来产业的市场主体尚未完全成熟,市场机制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其作用,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研发资金的支持、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可以降低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障碍,促进创新活动的展开。

创新生态是影响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又一关键因素,它涉及社会制度、法律体系、文化习俗、社会网络、营商环境和创业氛围等软性因素,以及基础设施、金融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与经济存量等硬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功能发挥,还决定了创新生态是否能够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能动作用以及与市场机制的互补性,是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的关键。

千际投行认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涉及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以及一个健康发展的创新生态的建立。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共同促进未来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只有通过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支持体系,未来产业才能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实现从新技术向产业化的成功转变。

1.3 特征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推动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一体系不仅关系到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利用,而且在促进未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未来产业创新体系既融合了产业创新体系的一般特征,又展现出独有的特殊性,体现在创新性、网络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干预性五大方面。

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中信经济导刊

首先,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创新性特征显著。前沿技术的突破性和颠覆性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这要求创新体系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科技进展,还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技术的应用前景,从而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

其次,网络性特征在未来产业创新体系中尤为重要。不同创新主体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形成的紧密合作网络,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降低组织学习成本,增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效率。这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比传统的企业内部结构更为灵活,比市场机制更稳定,有助于应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开放性特征则强调了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跨界性。单一主体很难独立完成复杂的创新活动。因此,企业需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机制,与不同领域的创新主体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引入外部的补充性和启发性思路,突破现有知识和技术的限制。

动态性特征反映了未来产业创新体系随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性。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可能相对松散,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形成,参与者之间会形成更紧密、更有序的合作网络。

最后,干预性特征指出了未来产业在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劣势,以及政府在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中需要发挥的作用。通过研发投入、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化等措施,政府能够有效支持未来产业的成长。

千际投行认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其创新性、网络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干预性的综合作用,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构建和优化这样一个创新体系,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提升其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二章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当前,中国的未来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时刻,拥有培养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未来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需要从四个关键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健康、有力的支撑环境。其次,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探索适应未来需求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再次,突出应用牵引,确保技术创新能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最后,坚持开放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全球资源和智慧,共同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未来产业将成为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1 完善发展生态

在面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完善发展生态成为推动中国未来产业进步的关键。通过一系列战略措施和政策支持,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健全和高效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首先,推动以生态主导型企业、资源优势明显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智库为支撑的未来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设立,是构建良好发展生态的基础。通过探索建立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强前沿技术的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及颠覆性技术的供给,可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

其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对于加速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平台和基地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和产业化推广的服务,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步伐。

第三,鼓励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成立标准化组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于掌握未来产业标准话语权至关重要。通过标准化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广中国技术和标准,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

第四,加强未来产业靶向人才培养,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未来产业人才储备库、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录,探索企业、高校及其他社会化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缓解未来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最后,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是完善发展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撬动风投、创投等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打造"耐心资本",同时发挥政府采购的需求侧带动作用,为前沿技术向未来产业的转化提供早期市场空间,能够有效促进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上述措施,中国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2 创新发展模式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对未来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实施创新的发展模式变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关于“创新发展模式”的详细阐述:

首先,要构建一个鼓励探索和容忍失败的环境。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不断探索,这就需要完善容错机制,合理划定容错界限。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轻装上阵”的条件,在科技创新的“无人区”中大胆尝试和创业,是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建立未来产业中小企业库,为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是激发创新活力和保持产业活力的关键。

其次,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对于未来产业中的重大技术创新实施“监管沙盒”试点。这种做法允许产业创新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既保证了监管的有效性,又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这种良性互动机制能够加速创新产品和技术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迭代和优化,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第三,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精准的统计监测和评估。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动态评估,可以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进度和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校验、调整等动态纠错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确保未来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高效率。

最后,创新发展模式还需强调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单一产业或领域的创新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可以集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促进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激发更多创新灵感和方案。

2.3 突出应用牵引

在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策略中,突出应用牵引是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快速结合的关键。通过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未来产业场景、面向关键领域开展应用示范,以及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可以有效推动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落地。

首先,全生命周期的未来产业场景构建是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基础。在早期阶段,通过聚焦研究未来技术的可行性,验证场景的打造加速了未来技术的创新突破。随后,融合试验场景的建设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实施跨界融合示范,为技术向市场的转化提供平台。最终,应用推广场景主要面向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和应用迭代,确保技术创新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升级。

其次,针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元宇宙、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是探索未来需求空间和可行商业模式的有效途径。这些领域不仅应用范围广泛,带动能力强,而且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在这些关键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可以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广泛应用。

最后,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并打造未来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区,率先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不仅可以聚集高端创新资源,而且有助于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这些先导区和产业集群将成为中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2.4 坚持开放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未来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通过高效利用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正在为未来产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这不仅包括在产业规则和制度的对接上下功夫,还涉及到产业平台的共建、合作模式的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的互补。特别是在应用市场的互通方面,中国未来产业展现了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的决心和能力。

同时,中国正在支持国内企业拓展国际视野,鼓励他们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并购重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未来产业与全球市场的紧密联系,加速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中国不仅支持这些企业在国内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还积极推动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与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希望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国正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国内外未来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和互动。中国的目标是在未来产业的关键环节确立优势,形成以国内为主、内外兼顾、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发展现状和挑战3.1 发展现状

在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的发展现状,显示了中国在突破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方面已经建立了坚实的能力和技术基础。特别是在量子信息和氢能两个领域,中国的进展不仅体现了科研团队的实力,也反映了专利和知识产权的积累。量子信息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量子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领头羊,占全球47%的份额,明显领先于美国的24%和日本的12%。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更是标志着中国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样,在氢能领域,中国的碱性电解槽技术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后者的单槽功率更是实现了兆瓦级的突破。

政策支持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加速推进未来产业的布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各省份的“十四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未来产业发展的策略。这些规划覆盖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旨在通过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未来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化初期阶段,体现在重大项目的成功落地以及领先企业的积极布局中。例如,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建设和国际顶级制氢储能项目的开工,都标志着相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重大步骤。同时,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华为等企业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布局,以及阳光电源、宝武集团在氢能产业链中的战略合作,展现了企业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中国在未来产业发展上的现状具备了明显的进步和潜力。量子信息和氢能作为示例,展示了中国在前沿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重大成就。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为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有利地位,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关键基础。

3.2 挑战

中国在追求未来产业发展的征途中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涉及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产业创新生态的完善,以及创新人才基础的充实。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在全球未来产业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产业基础能力的不足是一个重要挑战。在核心技术、装备、原材料等方面,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例如,量子信息和氢能领域的前沿研究、样机研制及应用推广方面,与欧美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百度在软硬件研发及科研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尚未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氢能领域,中国在自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国外已经进行了新工艺开发和广泛的项目示范,积累了大量经验,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集成、海底封存和工业应用等方面则相对落后。

其次,产业创新生态亟需完善。未来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特种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业软件等的支持,这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然而,中国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氢能产业为例,全国性的发展战略规划尚未出台,加氢站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管理部门归属不明确。

最后,人才基础的充实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然而,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才的比例上较低,尤其缺少跨界型、复合型人才。根据2019年数据,中国研发人员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分别仅为8.17%和12.81%。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示例,预计到2025年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面临高达450万人的人才缺口。这表明,中国亟需加强未来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到产业创新生态的完善,再到人才基础的强化,每一方面都需要国家、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施策,中国有望克服这些挑战,加快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第四章 未来展望

展望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景。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备迈向更高质量、更加绿色、更具创新性的产业未来。

在机遇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以及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包括增加研发经费、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创新平台和孵化器的建设,都将为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积极参与,为其未来产业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挑战方面,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以及创新人才基础的充实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以及在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都是中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此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是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国未来产业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未来产业将更加聚焦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健康医疗、能源安全等,以技术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千际投行认为,随着中国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清晰规划和战略部署,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千际投行

编辑:孙广军

封面:AI 生成

       原文标题 : 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研究报告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