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守住工程师红利?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印度,班加罗尔。
这座号称亚洲硅谷的城市,正苦等中国工程师。眼看地铁马上要落成,来自中国的技术专家却因为签证受阻,迟迟未能到位。
一向自命不凡、不服输的印度人,也急了。
【印度的烦恼】
班加罗尔的烦恼,也是印度的烦恼。
2014年,刚刚就任印度总理的莫迪,在德里发表了独立日演讲。站在红堡城墙上,莫迪向全世界呼吁:
“来吧,在印度制造!来吧,在印度生产!”
那一天,也被很多人视为印度制造大国梦的开始。
红堡,是印度的历史地标,曾见证了莫卧儿帝国的兴衰,也是印度人的骄傲。莫迪的红堡演讲吹响了印度制造的号角。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印度的制造业基础薄弱。
无论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还是技术人才,都难以跟中国匹敌。这些年,莫迪政府为了解决这些短板,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大力兴建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等基础设施,甚至提出一个疯狂的Gati Shakti基建计划,耗资1.2万亿美元,堪比美国大基建计划。
与此同时,还吸引众多产业链企业投资印度,比如三星、美光、富士康等。
过去十年,印度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走高,成为全球最受外资欢迎的投资目的国之一。
尽管印度制造业,搞得风生水起,但莫迪也有自己的烦恼。
今天,在印度工厂和大型基建工地,经常有中国人的身影。
这些年,富士康在印度建厂,派了很多中国工程师去印度,帮他们优化流程,并处理生产中的任何故障。
不止富士康。随着中企进军印度市场,中国工程师成为印度工厂和大型基建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印度人对此,一直怀有戒心。
2020年,在一场地区冲突后,印度方面收紧了中国人赴印签证的审批。然而,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压力。
2019年,印度班加罗尔打算建地铁,中国中车一举中标。
经过四年多建设,项目原计划于2023年11月正式运营。但数十位中企技术人员,却迟迟拿不到印方的工作签证。
眼看设备都已到位,负责组装和调试的中国工程师却被挡在了门外,印度地铁公司急了。他们给政府施压。
最终,迫于压力,印度方面火速给21名中国工程师办理了签证。
对印度地铁来讲,这只是一小步,但对印度制造来讲,这或许是一大步。
就在21名中国工程师拿到签证后不久,《印度简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印度已经制定了新规则:
简化流程,加快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审批!
其目标,是激励中国技术人员,投身印度制造业中去。
从限制签证,到大开绿灯,这政策的大拐弯,折射出一个事实:眼下的印度制造,离不开中国工程师的参与!
身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印度,咋就离不开中国的工程师呢?
【中国,被低估的红利】
2023年4月19日,联合国公布最新的世界人口统计数据:
印度人口总数达到14.28亿,正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印度总理莫迪,更在随后,站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台上,自豪地宣称,要将印度打造成一个人口结构年轻的新兴世界工厂。
年轻、人口大国……显然,在莫迪的眼中,这是印度手中握有的王牌。
理想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制造业需要的是一群训练有素,有高度组织性、自律性的工人,以及知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论人口,中国早在100年前,就拥有4亿多人。
但这其中,农民占大多数,产业工人不足1%。尽管彼时的中国,一心想要振兴民族产业,终归力有不逮。
今天的印度,虽然条件比百年前的中国好得多,但也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印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文盲数量更是世界第一。
劳动力素质低,缺乏熟练工人,已经成为印度制造最大的绊脚石之一。
很多被富士康派往印度的中国工程师,对此深有感触。
最近几年,苹果加快了在印度的扩张计划。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除了在印度大肆招工,还从中国派去了很多工程师。
在印度桑谷村的苹果组装线上,有记者目睹了这一幕:
一位中国工程师,反复教一名印度工人解决技术故障,对方都学不会。沮丧之余,只好自己亲自动手修好了故障,然后走开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印度工人怯生生地回答:“他没有教我呀。”
中国工程师则气得跳脚,几近咆哮地喊道:“我应该教多少次,他才能学会?”
在印度很多工厂里,类似的冲突,并不在少数。
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以及大量的熟练工人,加班加点干活的内卷文化,让很多企业误以为国外也一样。
2015年,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到美国开了一家工厂,原本打算大干一场。没想到,那里工人好吃懒做,工作懒散。
这一度令曹德旺头疼不已。
曹德旺碰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如今的美国制造,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同样是缺乏大量自律且技术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
几年前,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美国波音公司南卡罗莱纳州工厂的机械工程师,有不少曾是街头小混混,或者快餐店做汉堡的人。
这从某个方面解释了,作为美国人骄傲的波音,为何会在近年来事故不断。
既然缺人,自然要想办法抢人!
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工程师数量最多,技术水平最熟练?答案是:
中国。
过去二十年,伴随高校扩招,中国培养了6000万工程师,几乎相当于德国总人口。这些人是推动中国制造跻身世界第一的重要力量。
我们常说,中国有人口红利,但工程师红利,很多时候,被低估了。
【工厂之外,更要守住工程师】
翻阅人类近代史,工程师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居功至伟。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珍妮纺织机,是一个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工程师发明的,它极大加速了纺织业的速度。
后来,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向高潮。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后来居上,在西门子、博世、本茨等一大批身兼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才推动下,德国制造开始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借助回形针计划,从欧洲特别是德国,抢走了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如冯·布劳恩等。
在此基础上,美国航天、生物、半导体等产业,快速崛起。
大国间力量的此消彼长,竞争的胜负,也在这个过程中,从英国传递到德国,再由德国交棒给美国。
作为美国制造的骄傲,波音一直以工程师文化著称。
在波音历史上,工程师曾多次拯救了公司命运。比如,其第一任总工程师,中国人王助,就在波音危难之际,通过改良设计,帮公司拿下了关键订单。
也因此,波音对工程师很重视,哪怕身处困境中,也极少裁减工程师。
然而,这种情况在2000年以后,发生了变化。在经营压力下,波音常常为了节约成本而裁员。
不少工程师,上午还在画图纸,下午就被通知走人。
彼时的波音,或许还没意识到,随着黄金一代工程师的老去,往后的美国,将越来越难以招到能够胜任的人。
以致今天,我们不断听到来自波音的质量事故。
波音的老去,只是美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国家的兴衰,就这样与工程师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其研究团队平均年龄28岁,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蹿升至42岁,其中不乏耄耋老者。
相比之下,中国航天队伍还很年轻,平均年龄35岁,朝气蓬勃。
作为新兴大国,印度对工程师的渴望,比美国还要强烈。
尽管因为疫情及其他原因,印度一度收紧了中国人赴印签证审批。但,印度制造的野心,显然盖过了双方暂时的人员分歧。
莫迪政府最近的政策变化,就表现出印度对于中国工程师的渴望,甚至有争抢中国工程师之势。
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讨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制造如何守住工厂。但或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制造,如何守住工程师红利?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警惕!印度争抢中国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