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知春
资本已经不信任“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之一”的商汤了。
继商汤公告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有序出售所持有B类股份后,又曝出大股东软银减持的大新闻。
港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软银集团于7月31日以1.7919港元/股的均价减持了1490.4万股商汤股票,套现2670.6万港元,减持后持股比例从13.04%降至12.99%。
「数智研究社」从商汤招股书发现,从2018年C+轮至D+轮,软银集团共参与了商汤5轮融资,合计持仓成本约为111亿港元左右,IPO前软银集团累计持有商汤股票47.31亿股,平均持仓成本约为2.37港元。
在限售股解禁后,软银集团随即开始减持。在2022年12月减持1294.8万股后,出售成本为1.9769港元/股。2023年以来,软银集团又进行了包括2月减持5000万股,3月两次减持2亿股,4月减持5000万股等多次减持,7月31日的减持成本1.7919港元/股也明显低于投资时的每股成本。持续亏本式减持,软银集团为何如此着急?
阿里巴巴也清了商汤
软银集团亏本式减持前,商汤曾经的大股东阿里巴巴则抢先一步选择了清仓。
7月21日,商汤发布了一则关于收到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有序出售所持有商汤所有B类股份的公告。
和软银集团一样,阿里巴巴在7月21日选择清仓式减持前,也已经进行了多轮减持。2022年11月,阿里巴巴减持8000万股商汤,2023年以来,阿里巴巴4月减持4000万股,6月两次再减持1.2亿股,7月6日再次减持5.57亿股,持股比例降至3.15%。7月21日则直接清仓。
对于阿里巴巴清仓式减持,商汤也公开做出回应表示,公司业务、运营及合作伙伴的业务安排并未受到影响。
「数智研究社」发现,阿里巴巴于2018年4月,和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苏宁等投资机构共同出资6亿美元,完成了商汤的C轮融资。5年时间,阿里巴巴选择了清仓离场。
和软银集团多轮减持相比较,阿里巴巴多轮减持的每股价格相对较高一些。「数智研究社」发现,2023年4月的4000万股,阿里巴巴减持均价为3.45港元/股;6月两轮合计1.2亿股减持均价在2.197港元/股-2.267港元/股间。相较而言,7月6日5.57亿股的减持均价为1.82港元/股,套现了10.14亿港元。可见,在商汤股价一路走低的时间节点,阿里巴巴都选择清仓式减持,很有可能是提前抢跑了。
另外,作为偏爱AI技术的阿里巴巴,与“AI四小龙”的依图科技、商汤、旷视均保持密切联系。所以,多轮密集清仓减持商汤,值得深刻思考。按理来说,做出投资决策一般基于对未来收益的决策。阿里巴巴可能对于未来AI行业的发展预期出现了变化。在阿里巴巴内部的震荡以及“1+6+N”的战略调整后,阿里巴巴的投资可能更加看重即时的商业化变现能力,而非“AI四小龙”的一个虚名。要说技术,阿里云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甚至比商汤强也不在话下。
除了预期变化外,阿里巴巴清仓式减持也与商汤上市一年多来,难以走出亏损泥潭的业绩有关。但这一说辞抵不过未来预期的变化。
在软银集团和阿里巴巴减持时,商汤背后还有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苏宁等股东们“按兵不动”。
持续亏损的业绩难题
接连失去大股东阿里巴巴、软银集团的支持,商汤正在失去资本的信任。投资者们迟迟看不到商汤的商业化能力。反倒随着业绩的下滑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投资者们渐渐没有了耐心。
「数智研究社」发现,商汤成立至今已近10年时间,业务已覆盖智慧商业、智慧汽车、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等四大板块,被称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也是“港股AI第一股”。
光环众多,但内里却并不光鲜。「数智研究社」从招股书发现,商汤近年来在研发上的投入不断提高。其中,2018年研发投入8.49亿元,2019年即增至19.16亿元。从2020年至2022年,商汤分别投入研发费用24.54亿元、36.14亿元和40.14亿元,5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2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5年如此巨额研发投入,并未明显改善公司的经营。财务数据来看,从2018年至2022年,商汤5年时间分别亏损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171.77亿元和60.9亿元,5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438亿元。这样的经营业绩,让迟迟看不到回报的投资者脸上都挂不住。
如此亏损背后,商汤的业务模型和发展策略也十分摇摆。「数智研究社」发现,商汤曾在消费者业务、企服和政企业务均有过尝试和布局。但发展至今,商汤逐渐定位在四大”智慧“业务上。其中,业务营收的近9成源于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但这两大业务受疫情冲击,在2022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
在「数智研究社」看来,商汤的这两大核心业务,面临着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们等科班出身的玩家们的竞争,商汤作为后起之秀,虽然在算法和模型上有技术优势,但想要在“红海”里抢食,难度可想而知。好在,商汤也找到了新增长引擎——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车业务,虽然两大业务占营收规模的盘子还很小,但总算是看到了一点新发展方向,让人充满希望。
与此同时,ChatGPT的大火,商汤也围绕大模型发布了包括“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商量”大模型应用平台、如影SenseAvatar、秒画SenseMirage等模型产品。在2023年7月的人工智能论坛上,商汤还宣布已对“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但据「数智研究社」观察,包括昆仑万维、三六零、科大讯飞等公司靠着“大模型”、“ChatGPT概念股”的包装股价纷纷起飞,但商汤推出了“大模型”超市,股价从年初至今跌幅却超过20%,目前市值仅有59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0亿元)。实在很难让人理解。
但从券商机构发布的研报来看,还是有不少机构看好商汤。如国金证研报曾预计商汤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52.9亿元、70亿元和89亿元,并维持“买入”评级;国联证券更激进,给出了2023-2025年分别59.6亿元、96.9亿元和135.3亿元的营收预期和“买入”评级。
「数智研究社」真切希望商汤能够支棱起来,向国金和国联“白纸黑字”的预期迈进,而不只是一个框人的口号,和虚假的割韭菜行为。
本文由数智研究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原文标题 : 商汤:脱实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