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快递配送到移动零售,无人配送战火将起。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林木
刚刚过去的618还留有余热,各家电商平台的“战报”已出炉。作为消费提振的重要节点,今年的618堪称“史上最卷”。
大促前夕,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巨头均喊出“最大投入”口号,拼多多、抖音、快手、视频号甚至小红书等各路玩家紧随其后,纷纷加入这场混战。
淘宝天猫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0点,超256万名中小商家今年“618”的成交额超过去年同期。截至6月18日23时59分,2023年京东618增速超过预期,再创新纪录。
随着一连串耀眼的“战报”数字不断浮出,快递公司也到了该交答卷的时刻。根据各家披露的数据,618开场的10分钟,全国超700个县区市的消费者已经收到货。
每年的电商购物节都少不了一场场配送效率的比拼,同时不乏物流黑科技的身影,而今年618,我们关注到末端无人配送单量正呈现出连年翻倍增长的趋势。
无人配送已经走通“最后一百米”了吗?商业化落地又行至了哪一步?
01丨暗战电商购物节
一直以来,每年的618、双11等电商购物节都是无人配送最大的“练兵场”。
今年京东618大促期间,达达快送完成的无人配送单量同比增长超300%,上线以来已累计完成商超无人配送订单超14万单。而其去年618透露的累计订单量还仅超过4万单,也就是说一年时间至少增加了10万单。
去年双11相关数据显示,京东物流在全国30座城市投入了超700台无人车,当天智能快递车配送单量同比大增300%;菜鸟驿站出动350台无人配送车,累计送出了200万件快递。
种种数据和动作表明:无人配送单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寡头们已在无人配送领域展开一场暗战。
早在2016年前后,阿里、京东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就已展开对无人配送技术的相关研究。无论对于在自有物流业务不断添加砝码的电商玩家,亦或是高度重视履约效率与体验的本地生活平台,无人配送都不失为一块新标的。
2017年6月18日,京东第一代配送机器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全球首单配送任务。
这个身高一米五,重达250公斤左右的方体无人车,一次性送货满负荷为6件包裹,按照现场约20分钟一个来回的配送速度,一天的配送量几乎与一个配送员的日常大致相当。一时间,业内外仿佛看到了智能化物流的未来一角,随后引起各方重视。
2018年,菜鸟ET实验室宣布小批量生产GPlus并进行商业化模式探索。同在这一年,美团的第一代自动配送车“小袋”在雄安园区内落地运营,产生了第一个用户实际订单;专注于无人配送研发的新石器正式成立。
过去三年,疫情的来袭为无人配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有着非接触、智能化等特点的无人车在物资配送、辅助消杀等环节大放异彩,一众互联网巨头在其业务的布局明显加速。
2020年,达摩院整合了旗下自动驾驶实验室与菜鸟无人物流车研发部门,组成了一支大约300人的团队,标志着阿里无人配送研发和运营探索进入新的阶段。随后,菜鸟无人车在成都、杭州、北京等城市开始展开先行试点。
这年年初,美团无人配送车也已先一步在北京顺义落地生鲜配送业务,逐渐在顺义配送范围内开始拓展。同年10月,30多台京东无人配送车江苏常熟落地运营,京东物流宣布要建设全球首个无人配送城”。
2021年双11,“技术”成为主流电商争相强调的重点,无人配送这一群雄逐鹿的新战场上终于亮起刀光剑影,各方纷纷昭示着自家在无人配送领域取得的硕果,随之展开交兵。
今年618前夕,顺丰抢发了全网首台冷链无人车,以冷链运输为主打,再次刷新无人配送的落地场景。而随着巨头们的不断布局加码,以及科技的更新迭代,无人配送赛道的这场暗战也愈发激烈。
02丨争抢“最后一百米”
当前,无人配送市场已经云集各路玩家,主要可划分为三大阵营:
一是在物流链条拥兵自重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京东和美团;二是环绕物流护城河而生的快递物流企业,如顺丰、达达快送、联邦快递;三是聚焦在产业链中游提供解决方案的无人配送新势力,如新石器、毫末智行、白犀牛。
无人配送目前的落地场景主要集中在末端配送和市政服务两端,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末端配送又以快递、物流、外卖和零售场景为主。前两大阵营的玩家,无不在相关商业落地场景或物流链条占据着先天优势,但却不乏一些缺少自动驾驶技术或量产能力的玩家,这也给了第三大阵营迅速崛起的机会。
从近两年的竞争格局来看,头部玩家均已在无人配送的各细分落地场景占有一席之地。如最早入局的京东背靠物流配送业务,早就在快递配送场景一马当先。阿里的小蛮驴抢先走进校园,已逐步覆盖全国上百所高校。美团以顺义为据点,不断扩散外卖、生鲜的自动配送范围,如今又在无人机配送更进一步。
互联网巨头在拼命抢占市场的同时,无人配送新势力们则忙着上新和量产。
一方面它们与互联网公司、快递企业建立合作,为其输送运力和无人配送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它们不断接入商超等B端客户,逐步覆盖在写字楼、商场、公园等场景。
如美团曾联合毫末智行推出“魔袋20”,一度作为其主打的无人车配送产品。白犀牛与永辉超市合作推出无人配送车,行深智能在景区、校园进行无人零售。今年4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无人车签约合作,双方合作的首批无人车已在盐城等地上路运营。
对于包括毫末、新石器在内的这些新势力而言,同处于L4级别低速无人配送车赛道上,量产能力无疑决定着其在产业链下游的话语权。
诞生于2018年的新石器,成立之初就在常州建设了年产量1万台规模的L4级无人车智造工厂。而比新石器晚了一年出生的毫末智行,在第二年就启动了在保定建设的号称全球第一座专为L4级低速无人车打造的柔性制造基地项目,名为毫末星环工厂。
据了解,该工厂于去年9月首度亮相,年产量达一万台。可见,无人配送市场的头部玩家已经跨过量产这一门槛,下一步就是最关键的商业化落地了。
03丨驶入商业化落地关键期
今年4月,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通道内,多了一辆红黄相间的麦当劳售卖车,引来不少乘客驻足观看这个新鲜事物。
这是新石器与麦当劳合作推出的无人零售车,乘客只需手机扫描无人车屏幕上的二维码,就能在页面上选购想要的麦当劳套餐。目前,这些无人零售车已经开进西二旗、双井、朝阳门、永安里四个地铁站。
笔者在2号线换乘通道拍摄的无人零售车
除了快递场景,零售和外卖也是无人配送市场较为常见的商业化落地场景。早在两年前,笔者就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体验过新石器的无人零售车,现下北京经开区和顺义区的社区和商圈无人车已经随处可见。
今年3月,继京东、新石器、美团之后,示范区再为毫末智行发放了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意味着经开区又多了一家“持证上岗”的企业。截至5月,示范区已有19家测试车企,已发放号牌共计584台。可以预见,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无人车“持证上岗”。
政策春风助推下,无人配送的商业化落地进一步加速。目前,无人配送商业模式的变现路径主要以收取租赁服务费、配送费和兜售底盘、整车为主。如白犀牛就是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按照订单收取配送费用。
随着路权的束缚逐渐放开,挡在无人配送商业化道路的阻碍唯剩下成本。
无人配送车看似小巧,却五脏俱全,自动驾驶的AI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导航定位设备等核心配置一样不少。传感器部分主要含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红外传感器(用以人机交互)以及图像传感器(摄像头),以此来保障L4级别的无人配送车自动驾驶。这也决定了无人配送车高昂的制造成本。
但近年来,随产业链上游部分零部件价格下降,无人配送车的整体价格呈现下探趋势。比如无人车顶端最贵的激光雷达,早几年市场基本只有国外产品,价位在6-7万元,如今已被国产激光雷达打到1000美元以下,显然大幅缩减了厂商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据市场相关数据,早年室外无人配送车的单台车价格基本在20-40万左右。去年4月,毫末智行发布的小魔驼2.0,单车售价12.88万元,已经与一二线城市快递员一年的用工成本大致相当。而今年5月,其发布的小魔驼3.0售价为89999元,已然降至10万元以下。
当然,国内无人配送车想全面突破商业化困局也为时尚早。
从全球范围来看,领先国内一步的国外无人配送赛道正经历着严峻的商业化考验,如亚马逊和联邦快递因自身经营问题先后放弃了自家的无人配送车业务。从产品安全角度出发,无人配送车的爬楼、乘电梯等问题仍待解决,上路后的安全问题也依然备受大众关注。
原文标题 : 聚焦“618”:末端无人配送到了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