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的100个创业机会

铅笔道
关注

04

 智能可穿戴设备

37.穿戴式翻译设备

针对冬奥场馆嘈杂的环境声,配备了通话降噪的功能,实现了边通话,手机App边同步翻译、转写,可满足冬奥多媒体采访、冬奥工作人员和教练员跨语言沟通等。

38.可穿戴创可贴体温计

创可贴体温计是目前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大小如创可贴一般,测温精度可达0.05°C,单次充电可供连续测温10天以上。通过手机APP绑定,它将涉奥人员的体温数据远程、实时上报给数据后台,系统每3秒采集一次体温数据,一旦超过37.3℃,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以短信的方式通知防疫管理人员。

39.单导联三导联心电仪

冬奥会短道速滑队使用了无感穿戴设备——单导联三导联心电仪。它可以帮助运动员通过无感穿戴设备,接受高频采样,通过医疗级体征数据平台,协同thinkplus 会议平板形成一整套智慧训练解决方案,可达到智慧管理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目的。

40.可穿戴石墨烯智能发热织物

可穿戴石墨烯智能发热织物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石墨烯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即通过电流来产热。冬奥会中,它主要有三个用途:为雪场工作人员和运动员供暖;保障手机、对讲机、摄像机等设备在冬奥户外赛场中正常工作;应用到室外场馆中的观众座椅上,发热座椅套能有效提高座椅舒适感。

05

 智能服务设备

41.智能床

冬奥会为选手安装的“智能床”功能非常强大。可进行智能化控制,通过遥控设置到适合的睡觉角度;床垫中的记忆棉和智能传感器能为运动员们提供按摩等服务;如果运动员睡姿不舒服、打呼噜,智能床还能帮助调整头部高度进行缓解。

42.智能睡眠舱

为了方便媒体记者休息,主媒体中心地下二层配备了20个高科技的休息舱。舱内安装有床、办公桌等用品,满足记者休息、办公等多种需求。睡眠舱的床还具备震动按摩的功能,屋内的灯光也可以进行明暗调整;为了保证防疫安全,舱内还装由空气净化器,并在上方进行了镂空设计,以保证空气流通;舱内还可以设置闹钟,到点时平铺的床铺会缓缓升起,起到“叫醒”服务的作用;休息舱在无使用的情况下,一个月约消耗一度电。

43.智能移动方舱

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牵头研发的智能移动方舱,是国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冻伤及颌面创伤移动式智能化诊疗平台。智能方舱内面积不到20平方米,配备了卧式锥形束CT、冻伤面部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等用于冻伤及颌面创伤现场诊治的关键诊疗整体化装备,可实现传统医疗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

44.应急心理救援系统

在闭环管理的空间,为特定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实现封闭救治尤为必要。“2022北京冬奥会心理应急救援的智能化设备”(心暖暖医生系统),通过机器人医生搭配顶级专家远程支持,以人工智能的方式,直接向需求人群提供心理救援和疏导服务。

45.5G救护车

5G救护车可以实现上车即“入院”,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远程医疗平台可以将其超声图像和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指挥厅内及相应的接诊医院,助力院内专家云端会诊、远程指导急救工作。

46.履带式移动ICU

由于延庆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很长,坡面长度超过3000米,如果上半段赛道上有伤员需要转运,会启动直升机进行救援。假如遇到了极端的天气,直升机无法起飞,还可以将履带式移动ICU(又称“雪猫”)开到伤员身边,对其进行转运。

47.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

全国首款由轻型客车装载的移动实验室,接通220V民用电或启动车上自带的发电机即可正常工作,采样可通过口咽拭子采样机械臂和人工两种方式完成,每天最高检测能力大约2000人。其装载的全集成芯片实验室系统45分钟即可完成全程实验,最快35分钟报告结果,

48.“发充储放”一体化充电站

位于延庆赛区的“发充储放”一体化充电站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技术,内设6个直流充电桩和4个交流充电桩,可同时为10辆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满足赛区绿色出行需求。

49.数字孪生系统

国家速滑馆拥有一个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通过接入 36 个系统,近 10 万点数据,可以自动调节场馆内的空气、照明设施。工作人员通过这个数字孪生系统,可以高效地进行公共安防、设备监控、能源优化等操作。

50.楼宇设备管理系统

为了保障“冰立方”的室内环境条件符合冰壶比赛的要求,场馆设置了由4000多个传感器领衔的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可以监测和控制场馆内的温度、湿度、PM2.5浓度等的变化。

51.变角度斜行电梯

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雪如意”,其顶部与地面落差高达160多米。为了实现滑雪运动员的场内交通快速转换,帮助他们在“雪如意”下部与顶部运动员出发区之间上下通行,这座世界上最快的变角度斜行电梯发挥了重要作用。

52.智能环境检测仪

运动员公寓内的智能环境检测仪,除了空气检测、家电控制等功能,还可与室外的微型气象站联动,从而调节室内空气质量,把低碳和环保做到极致。

53.自动加热和保温的外卖柜

奥运期间工作人员工作忙,无法按时吃饭。为了保证冬季食物温度,组委会为他们特别配备了可实现智能、加温和消毒的外卖柜,可以将食物暂时储存在柜子里,进行加热和保温。

54.独立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

运动员公寓每套户内都安装了独立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即使不开窗,也可以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此外,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可视对讲等十几种功能,均可通过房间内的控制器统一操作。在冬奥村大堂以及健身房等公共区域,装备了健康环境监测与改善调节系统。

55.精准控温系统

在冰立方馆内,3个区域空间保持着3种不同的温度。冰层表面,保持在零下8.7℃;高出冰面1.5米,控制在8℃-12℃之间;而观众席上,保持在16℃-20℃之间。这种人性化的温度设计,既能确保冰壶比赛对冰面温度的需求,同时又能照顾到坐在观众席上观众们的身体感受。

56.防疫型智能环保移动公厕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投入了百余台防疫型智能环保移动公厕,应用全程免接触式操作系统、自动消杀系统、负压排风系统,以及对空气、给水、排污系统的智能消杀过滤技术,实现公厕的防疫功能。

57.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

冬奥会期间,多个场馆内布置了气溶胶采集器,可对空气进行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30分钟内可采集12立方米内的气溶胶颗粒,新冠病毒的检测灵敏度灵敏度是常规方法的10倍。

58.智能运维管理平台

为了服务北京冬残奥会推出的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可显示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盲道等设施信息,并为无障碍需求人士进行导航。此外,还配备了智能呼叫胸牌、中英文双语服务等。冬奥会上层出不穷的黑科技,对场馆内的IT设备运营维护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59.网络安全系统

为做好冬奥网络安保工作,奇安信打造了全维度管控、全网络防护、全天候运行、全领域覆盖、全“兵种”协同、全线索闭环的“六全防护体系”,部署各类安全设备近千套。两年多来,完成了在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的40余个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的网络安全建设工作。

60.百米级气象预报技术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背景下举办的冬奥赛事,北京冬奥首次应用百米级气象预报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手段,实现了对赛区气象的精准预报。

61.高空作业平台

此次北京冬奥会共分为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除了鸟巢的主火炬之外,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分别有三个分火炬台,其中北京的分火炬台位于鸟巢体育场旁边,这个分火炬台的设计由一片一片的雪花组成,寓意团结和凝聚,点火位置高6.6米。如何能把火炬手送到这个高度点燃火炬,冬奥会开闭幕式团队采用了高空作业平台把火炬手“送”上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