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to B还是在to C领域AI技术商业化都存在这巨大挑战,技术如何进一步突破以及如何更广泛且深入的落地,企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这些都是包括商汤在内的AI公司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不久前,中金公司发布研报指出,2021年将是计算机视觉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元年。
所以除了上述几家公司之外,不排除未来还会有更多AI领域的公司寻求登陆资本市场,在此之前如何拿出一份让投资者满意的答卷、并给投资者带来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3.AI行业竞争格局日渐清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超过4000亿元,未来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巨大的发展潜力让这条赛道内玩家众多,我们将行业内公司的数据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商汤收入规模大于旷视、依图、云从等的总和,但只相当于“老大哥”海康、大华和讯飞的5%、13%和26%。
图片来源:华泰证券
具体来看,海康大华从安防行业发展,形成了从传感器到后端系统的全面的产品力,并不断拓展至门禁、消防等相关领域,近年更拓展至更多创新领域,客户覆盖广度和领域都远远领先于创业型的AI公司。讯飞在教育市场和个人市场发展迅速。而商汤相比其他公司又有明显的优势,其他公司2020年收入基本小于10亿元,而商汤营收达34亿元。
至此,AI领域形成了一个三分层的结构,位于第一层的是海康、大华和讯飞这样的老牌企业,他们在营收、市占率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位于第二层的是商汤科技,其在营收和毛利润方面相较于其他企业有一定优势。而其余的如旷视、依图、云从、第四范式等企业则位于第三层,营收规模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商汤2020年毛利为24.32亿人民币,毛利润相当于海康、大华和讯飞的8%、22%、41%,毛利率约70.6%。
商汤的毛利率之所以较高,主要是因为软件业务占比大,AI算法在产品中贡献的附加值有更高的可能性。旷视、依图和云从也较为强调软件,因此2020年的毛利率水平也不低。
而海康、大华等公司由于主要营收源于软硬件系统,因此毛利率主要集中在30%-50%区间。需要注意的是,AI公司的毛利率同订单规模和结构息息相关,因此综合毛利率是均值的体现,存在一定波动性。
虽然商汤在某些层面位居“四小龙”头部,但是它的问题也很明显——人效太低。
招股书显示,商汤研发人员为3593人,远超其他AI初创公司,但只是海康、大华、讯飞的17%、40%、56%。商汤科技2020年底人数基本可比海康2011年底和大华2013年中人员规模。
图片来源:国金证券
海康、大华除了人数多,人均收入也较高,基本稳定在150万元上下,科大讯飞人均收入持续上升,2020年也达到100万元以上。而其他AI公司,除虹软科技人均收入总体增长至100万,其余公司均不足50万。其中,商汤科技2021H1人均收入约31万元。
但从人均费用看,科大讯飞、海康威视基本低于25万,大华股份也控制在40万以内,而AI四小龙中除了云从科技基本控制在30万以内,其余公司平均人均费用40万左右,商汤科技2021H1人均费用约50万元。
综上,商汤花在每个人身上的钱远高于对手、但人均创造的收入却低于对手,人均效益有待提升。
最后,商汤的周转天数明显较长。其中存货周转天数为203天,高于海康、大华和讯飞的121天、104天和81天。应收账款天数达到293天,高于海康、大华和讯飞的131天、182天和155天。
华泰证券在其研报里指出,周转较长可能反映公司面对大型项目议价能力较弱,收入规模有限,导致存在部分回款周期较长的项目。
总结来看,商汤是目前拟上市AI公司中营收规模和员工人数最大的公司,同时公司的毛利率水平也优于大部分业内公司。但商汤也面临着人均创收水平较低和仍然亏损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拟上市AI公司所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
那么,估值120亿美元的商汤科技能否成功闯关IPO,不负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最大的IPO威名?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