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百度招股书:AI第一股“秀肌肉”

互联网江湖
关注

风物长宜放眼量,AI商业化生态已入佳境

根据百度本次招股书公布的信息显示,本次IPO计划募资276亿港元(除去费用后)。按照计划,募资但50%将用于人工智能为主的创新商业化、40%用于发展移动生态、剩余用作一般营运用途。很显然,百度此次募集资金的用途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便是“推动AI业务商业化”。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与百度自身运作策略来看,此次百度二次上市募资难度不高。

从港股二次上市的外部环境来看,从2021年1月以来,无论是国际资本还是国内资金,都在加速流向港股市场。而在当前的港股市场,头部企业更容易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青睐。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具备确定性高股息率的资产的配置价值将被放大,港股市场是首选。

百度方面,自身完成了大比例拆股运作。

具体来说,百度董事会批准将其ADS(美国存托股票)所代表的A类普通股比例从每10股ADS代表1股A类普通股,更改为每1股ADS代表8股A类普通股。

大比例拆股,在于降低价格,增加了流动性,有助于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而百度作为少有的优质标的,本身就广受投资者青睐。

人工智能赛道的研究和商业化,资金是基础。对于百度来说,公司其实并不缺钱,二次上市募资,更多的是着眼长远,提前准备粮草,未雨绸缪,解决了AI商业化的后顾之忧。

这也是为什么有分析师认为,“百度二次上市要为智能驾驶、AI芯片等储备‘弹药’,背后是其要坐稳AI第一股的根因。”

资金对AI研发、商业化进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在AI独角兽企业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AI行业前期研发投入极高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少数得到大金主持续支持或者获得二级市场认可的企业,才有机会得到充足供给,获得更好的发展。换言之,其他AI独角兽企业IPO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资金短缺无法在技术上持续投入,商业化进程也十分缓慢。

百度则不同,从发布聆讯后资料集至登陆交易所,耗时仅短短10个工作日,速度快,流程顺,市场反映也十分积极,这其实体现出百度在AI商业化能力上具有“头部性”。技术实力、商业化能力、行业地位都是公认都事实,二次上市自然就十分顺畅。

实际上,百度的AI商业化能力不仅是头部性,而且还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体现在:

1、百度AI是一种“全栈产业型AI”。

十年的持续投入,使得百度成为一家具有全栈布局的科技公司,包括了底层基础技术(计算平台、大数据、操作系统、芯片等)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AI 平台百度大脑等)。

在应用端,百度既有覆盖C端的移动生态,又有深入B端的产业服务,并且亲自下场造车,这意味百度在全栈技术能力上,正在构建一个“全栈AI产业链条”。一言蔽之,百度AI商业化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谓未有的。

每个AI垂直领域商业化都有一定周期性,垂直领域AI企业商业化的稳定性可能较差,而全栈产业型AI商业化范围更广,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大盘也更加稳定。

2、百度AI商业化过程,其实也是对生产资料结构性重塑的过程。

MIT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算法可以克服缺乏数据的问题。

AI商业化过程,其实也是对生产资料结构性重塑的过程。AI商业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把数据变成了具有资产价值的生产资料。要做的这一点,关键在于数据覆盖的广度,以及打通数据壁垒。

百度智能产品商业化的逐步推进,比如百度智能云、智能搜索以及智能小程序,再加正在落地的智能驾驶汽车,这些具体的商业化带来的数据资产,同时覆盖C端消费与B端生产,在数据端覆盖足够广。

另外,这些B端和C端的产品,都是以百度AI为底层架构,天然上不存在数据壁垒。这就意味着,百度的AI能力,得以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把这些数据变成生产资料,进一步促进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向数据驱动迭代变革。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AI商业化赛道分为两个阶段:需求型驱动阶段与供给型驱动阶段。

经济学上讲,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反映在AI商业化层面,就是商业需求刺激着AI研究落地,由此诞生了一大批AI企业。在这个阶段,大家比拼的是商业场景化能力,目前的商业化进度来看,百度领跑行业。

在此之后,AI领域发展的长期导向是,技术供给重塑用户诉求,进一步拓展商业落地场景。

AI扎根越深,技术供给越充盈,越能影响行业。比如说,在自然语言处理上,技术越成熟,商业化的应用就越广,因为AI技术本身就有着极强的通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百度AI技术的深度创新,未来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丰富度就越高,从技术到商业化的循环也就越流畅。

换句话说,AI技术的挖掘程度,是未来科技行业走向的压舱石与风向标。百度在AI领域扎根越深,未来智能经济时代的船票也就握的更紧。

从整个智能经济时代的大趋势上来看,此次百度港股二次上市,也是百度重返BAT阵营的杠杆。

“全栈化、产业化”的AI商业化生态是支点,港股则是杠杆,在募集资金的助力下,百度的智能云、智能驾驶以及AI芯片等AI业务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商业化进程也将进一步换挡提速。

百度商业化能力强,其实也很好理解。一方面是在技术、场景生态上,百度有十年之久的积累。

另外一点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商业化偏B端应用,而忽视了C端用户层面。

目前,全球公认的四大AI巨头:百度、谷歌、微软、亚马逊,都拥有着亿量级别的C端用户,任何B端产品,最终都是为了C端更好的用户体验,百度服务数十亿用户,C端用户体验的敏感度更高,也就能更好的用技术生态,去服务B端产业,而在一点,对AI商业化进程的深入大有裨益。

写在最后: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那么在如今的智能经济时代,AI技术驱动下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赋能一遍。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AI技术的落地场景无疑是数万亿级赛道,汽车,芯片等场景只是其中一粟。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AT三巨头,相逢于港股,这不免让人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智能化迭代,以及智能经济时代的格局重塑,又多了几分期待。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