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龙”的困境
2017年,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同样透露出公司以上市为目标,但同样拖到2019年8月才在港股提交申请,2020年6月又中止在港股的上市进程,10月在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目前在科创板上市辅导中;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于去年11月、12月先后启动科创板IPO,目前审核状态均更新为“已问询”。“四小龙”还没有一家经历过二级市场的检验。
疫情推进使人脸识别、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化落地速度有极大提升,加上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智慧驾驶等的迅速发展,CV行业再一次获得瞩目,“四小龙”凭借其在细分领域相对出色的表现和名气,描绘出让人信服的发展蓝图。
但这个领域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以商汤科技为例,其产品服务项下有9个大类,据BT财经了解,目前CV的最佳应用领域是智慧城市下的智慧安防。
然而,国内智慧安防的市场有限,基本已经被海康威视等大厂瓜分,留给独角兽企业的市场空间不大。在商汤科技的成功案例中,智慧安防只有两个客户案例。
现在重点发展的智慧城市领域,“四小龙”因为业务范围限制,主要是阶段性参与项目,参与比例很小。“AI智道”整理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BATH(即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共中标117个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项目,充分说明互联网巨头们对智慧城市项目的重视和该领域竞争之激烈。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小龙”更有可能的业务模式依然是与巨头合作,参与其中的一小部分项目。
目前“四小龙”在人脸识别这样的基础产品上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差异,竞争比较激烈,在市场开发的差不多时价格战将愈演愈烈,短期内不会停止。2019年,商汤科技来自智慧商业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36%,但毛利率却从51.2%下降至23.9%,很大程度上说明为了抢市场,商汤科技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
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CV行业独占一半;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5亿美元,如果依然按现在的占比,CV行业的市场规模大约在64亿美元。这样的市场估值能否支撑得起数家几十亿美元至几百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值得思考。
AI行业的光鲜与焦虑
CV行业独角兽的困境是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缩影。不只是“CV四小龙”规模化落地困难,持续盈利遥遥无期,AI领域的其他细分行业同样如此。例如前几天中止上市的云知声,同样深陷市场占有率不明、亏损持续扩大的泥沼。
AI技术现在已经在快速发展中,市场推广和概念普及已经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财力。不过,赛道变得成熟意味着竞争变得激烈,马太效应开始显现。AI行业前期研发投入极高的特点,让新企业很难参与竞争,尚未盈利的独角兽企业也在不缺钱的互联网巨头围困下步履维艰。只有少数得到大金主持续支持或者获得二级市场认可的企业,才有机会得到充足供给,干掉其他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独角兽企业业务范围往往相对较窄,而现在的AI最有前景的落地场景,例如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对综合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各涉及AI的业务之间界限慢慢模糊。这也成为独角兽企业在面对互联网巨头时的另一个劣势。
另外,在AI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的伦理、道德、法律等问题出现,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应。去年2月27日,美国人脸识别企业ClearviewAI客户名单被盗。该公司与600多个执法机构及一些私人安保公司都有合作,还曾从网络社交媒体上抓取了超过30亿张照片,拥有庞大的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库,信息和图片储备量甚至比FBI还高7倍多。
如何限制AI企业的数据获取,更好地保护人们的隐私数据,人们与AI应该怎样相处……这些问题都尚未有任何答案,整个行业还在野蛮生长中,而这些问题一旦有定论,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2021年虽然是AI大年,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从蓝海向红海转变、从荒蛮到有序探索,尚处于“倒春寒”阶段,不知有多少企业要倒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