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同时防控疫情也为科技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带来了新机遇。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正在加速投入疫情防控的关键应用,这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通过高性能计算加速病毒基因分析;基于视觉计算的物流机器人缓解了医护人力的紧张并能减少感染;AI加速肺部影像分析,并辅助精准手术;云计算、5G、内容共享和协作等技术在疫区的远程会诊和查房中得以应用。
7月28日,国际知名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新冠肺炎重塑未来》,全面分析了疫情对2050年前全球人口、资源、科技、经济、安全、治理等领域发展趋势的影响。报告特别认为,疫情将加速机器人、增材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五大科技发展。
智能机器人的“非接触”的服务
疫情暴发前,牛津经济研究院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20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这一机器人取代人力的进程。
疫情期间,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送货服务、公共场所消毒和辅助卫生工作者。在医疗保健行业,疫情正加速机器人在医院日常运作中的应用,帮助医院更有效地诊断、筛查和护理病人。在食品杂货行业,机器人被迅速用于清洁地板、货架,以及提供“非接触”的送货服务。
例如,智能助理机器人可进行居民回访、外来人员排查、健康监测和防护建议,并可针对重点人员信息进行记录和定期跟踪等;药物调配机器人可使操作人员无需直接接触药物,全程由机器人完成,能有效避免药物交叉污染和空气污染;智能测温机器人借助移动式红外测温筛查、循环播报提醒等功能,可在医院、社区、机场和车站等密集场所实现全景无死角监测和排查,大幅缓解接触式测温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和监测效率低下等问题;智能消毒机器人可全天候使用,可重点针对患者、医废等高危目标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智能消毒操作,能够减少医务人员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效率。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智能机器人必将走向千家万户,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舒适、便利和健康。
目前,已有21个国家将地面和空中机器人用于疫情间的危机管理,如提供热成像识别受感染的公民、辅助实施隔离措施、广播公共服务信息等。
3D打印
报告称,疫情将加速增材制造取代传统制造技术的步伐。疫情期间,3D打印展现出了在紧急生产医疗物资方面的价值。实践证明,在全球供应链混乱的情况下,增材制造能够非常便捷地生产呼吸机、个人防护设备等物资的重要部件。
随着疫情加剧,全球研究人员和企业都在谋求应用增材制造技术解决物资短缺问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退伍军人事务部已经与增材制造公司结成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生产个人防护设备等紧缺物资。中国也在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大规模生产护目镜。
从“线下”到“线上”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见证了我国数字化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线上办公、生产和生活,加速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的变革。智能云端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线上零售、直播课堂等应用取代传统面对面工作方式,加速了各类云端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线上办公通过服务化部署,快速搭建企业云呼叫中心,实现远程人机协作模式的无障碍远程办公,可支撑大量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降低集中办公可能引发的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减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延迟复工经济损失;线上医疗通过在线咨询、在线问诊、肺炎筛查、疫情科普等功能应用,将线下患者引导至线上,大幅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各类云端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智能云端有望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为疫情防控及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重要支撑,保障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