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不开地球,但地球离开我们会变得非常好。”他表示,疫情出现后的隔离政策,使得很多地方的生态恢复了正常。比如奈良的鹿因为游客减少,肠胃恢复了健康;威尼斯因为游客减少,水质变好了水也更清了。
“人类只是大自然优选的管理者,但是大自然可以随时让我们下岗”,“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才能生存。”马云说。
第二,经济增长可以放慢,但人类必须成长。
马云认为,AI应该翻译成机器智能,翻译成人工智能是人类自视过高。
很多事情对人类来讲很难,但对机器来说却非常容易,动物有的是本能,机器有的是智能,而人类拥有的应该是智慧。
在他看来,今天人类知识的积累、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但并没有把这些资源、能力和知识用来加强沟通和合作,有时候还制造了很多隔阂,甚至扩大了分歧。人类从来不缺灾难,但是灾难之后一定要成长。
第三,数字技术过去是让生活变好,今后是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疫情没有改变技术变革的趋势,但是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的变革,因为灾难在倒逼创新。
马云认为,数字技术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未来本来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数字化,可能会提速到10年、20年内就完成。
技术变革提前并且加速,这是我们需要做好的准备,也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大会和去年大会所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
六、张文宏:控制住疫情靠的不是AI
在“AI(爱).智见未来”的对话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谈及AI在抗疫期间发挥的作用时,给AI泼了盆冷水。
张文宏认为,大家对AI予以很大期望,但此次疫情中的表现使他感觉到AI还在起点。
起初,他希望AI遍布全国迅速调配,但事实上什么数据都没有,如今疫情得到控制,是靠依靠传统智慧和城市管理实现的。现在讨论的疫苗研发,虽然AI有参与,但是为未来而造。
在出入境人流量的控制方面,AI还没有到深度参与的地步,因为还没有充分发挥预测人流、人群控制的作用,还是依靠传统的航班熔断来实现的出入境限制,而不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实现的精准控制。
在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应用方面,张文宏认为,医疗和公共卫生两个网络都离不开大数据。如何把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融合预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AI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像所在国家的疫情如何、今天有多少个航班进来、医疗资源要增加到什么程度、床位数保留多少……这些都应该有真实的数据,将来的数据应该是真实世界的数据,他期待线上线下的数据结合,医生也不会失业。
除此之外,开幕式上还有多位嘉宾分享了关于AI的观察。在此我们就不多赘述了。
美国国家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双料外籍院士、中国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在演讲中提到,神经拓扑结构、隐私保护学习、可控的超级人工智能将是人工智能理论的三个有趣的新方向。
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谈到未来AI发展的三个趋势:一是从感知向认知变化,二是人和AI的交互问题会越来越重要,三是通用人工智能最后解决一些常识性问题,形成真正的人工智能。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说,中国在AI研究与应用方面属于世界第一方阵,国际电信联盟非常希望加强与上海同行、中国同行的合作与联系,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金融等领域。
结语: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AI产业活跃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逾510亿元,AI企业数量超过2600家,各领域智能化新技术新模式与千行百业的融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尽管受疫情缘故,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改为在线上举办,但云端峰会的形式反而打破了地理疆界,不仅再度刷新嘉宾规格,聚齐产学界一众大咖,也使得本次大会在内容呈现上更为多元丰富,犹如一场集中展示全国顶尖AI能力的狂欢盛宴。
疫情也许会影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但阻挡不住先进技术的传递与展示,更阻碍不了思想交流碰撞出的火花。
展望未来,随着AI、物联网、VR/AR、5G等技术成熟,将带动新一波半导体产业的30年荣景,包括:内存、中央处理器、通讯与传感器四大芯片,各种新产品应用芯片需求不断增加,以中国在半导体的庞大市场优势绝对在全球可扮演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