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再成“热点”

镁客maker网
关注

伦理与技术之争,科技应当“向善”

1999年,谷歌提出了一项非正式公司口号——永不作恶,这也成为了该公司后来数十年的企业宗旨。

2019年,马化腾发布朋友圈,首次对外透露“科技向善”将成为腾讯新的愿景与使命。

相隔20年,从谷歌的“不作恶”到腾讯的“科技向善”,其实都是在强调一件事:技术的发展应当是服务人类,而非“为恶”。

人脸识别技术也一样。

就在本月,IBM宣布不再开发、提供任何人脸识别相关技术。该公司CEO Arvind Krishna称,“IBM反对使用任何技术(包括其他供应商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来监视大众、种族定性、侵犯基本人权和自由,以及用于任何与我们价值观及原则不一致的目的。”

与技术滥用做斗争,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再成“热点”

与此同时,IBM成为了第一家直言放弃人脸识别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美国科技巨头,但并不是唯一。

几天后,亚马逊发布简短声明,宣布暂时禁止美国警方使用自己的人脸识别技术Rekognition,持续一年时间;微软也表示将不再向美国警察部门出售人脸识别技术,直到有一项以人权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国家法律出台。

可以看到,相比于其他前沿AI技术的研发与落地,人脸识别技术所受的争议更多,因为它收集的是人的面部信息,是最直接的识别、判断身份的技术之一。

但不可否认,人脸识别技术确实为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效益,在用户自愿的情况下,如在支付、业务办理、安检等,甚至是游戏、社交等场景中,相关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升了效率。

也因此,即便是IBM宣布放弃人脸识别,也只是不再提供通用的人脸识别或分析软件,也不再宣传、推销和更新这些产品,但依旧会在出现需求时为现有的客户提供服务。

较为形象的说,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科技的发展其实一直是一把双刃剑,而如何做到“不作恶”,以及“向善”,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