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到5G的跳板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语音芯片只负责录音和播放声音,其主要难度在于传输准确率、信号稳定性等方面。而这两年一个新崛起的市场,却让“古老”的语音芯片,看到了变化的可能。
那就是AI和智能音箱。2018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了5600万台。而这也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芯片市场。
在最开始,智能音箱产品也是用通用CPU来完成计算任务处理的,而这个方式很快暴露出了弊端。由于音箱产品中需要CPU处理的任务并不多,其能效绝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而消费者却要承担不小的成本。很快行业达成了共识,专用的AI语音芯片应该是智能音箱的标准配置。
而与传统语音芯片相比,AI语音芯片主要的不同,是必须增加语音识别功能。而这涉及到对AI算法的理解,声音文件的高度压缩,以及与麦克风阵列的新型控制关系等等。这些能力涉及多个学科,是原本语音芯片中并不会涉及到的全新功能。而新的需求带来的好消息是,行业中公司不分大小,国家不问西东,又来到了差不多相同的起跑线上。
而假如这个市场里,仅仅有一年几千万台音箱。那么与全球整体语音芯片市场相比,其实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让AI技术在语音芯片市场中,引发更高想象力的因素在于5G。
我们都知道,5G的目标在于产业和行业应用,让大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大带宽低延迟的网络。然而让这些设备接入网络其实是没啥用的,至少是用处非常有限。真正5G的价值,是让物联网设备可以接入智能交互,让物联网体系可以读懂人类需求,并基于5G网络带来的实时互通带来整体价值提升。
举个例子,给家里的空调连上网,这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反正也没有人爬到空调那上网。最多不过能让人远程控制空调,而这多半是个鸡肋功能。但是如果给空调加装AI,让人类可以语音控制空调,并且让空调理解主人比较复杂的需求,比如“我肩膀有点冷腿有点热”,那么物联的不可替代性就出现了。这里的人机交互能力来自于AI,而网络基础建设于5G。
顺着这个逻辑向下推演,意味着虽然今天音箱是AI语音芯片的核心市场,但未来可能会让无数电子设备都需要AI语音芯片。甚至于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今天我们其实已经习惯了所有屏幕都是触屏,有一两块非触屏都要在旁边写清楚。而未来可能每一块语音芯片都需要是AI语音芯片——人类需要每一个设备都不只能发生,而是能交流,能理解。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语音芯片产业链将面临大规模洗牌,只能生产传统语音IC的企业将无法立足。今天处在产业变局的原始阶段,同时也是中国语音芯片产业,变革自身产业链位置的最大机会之一。
当然,瞄准这个机会的并不只有中国公司,但至少大家的机会是相对来说均等的。在此刻,已经有几路人马杀奔了AI语音芯片这个刚刚有兴起苗头的市场。
首先是芯片厂商们。随着智能音箱的崛起,抓住机会的芯片厂商又迎来了一轮增长。目前获利最多的是台湾地区的联发科,在全球智能音箱芯片中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而大陆的杭州国芯、晶晨科技等芯片企业也在发力这一领域。
一般来说,芯片厂商的优势在于AI语音芯片其实并不需要特别难的技术门槛,而且对量产能力和成本把控能力具有相当强的要求,这些都是芯片企业的强势。而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尤其是对AI算法的融合,则成为了芯片厂商的短板,因此与AI公司的合作往往成为了今天的主流。
另一方面,国内那些著名的AI独角兽也在奔赴AI语音芯片的路上。科大飞讯、云知声、出门问问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语音芯片计划。AI公司的优势很明显是在对软件层的理解,比如对声音建模、NLP、语义理解等方面,独角兽们往往各有秘籍。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普遍人为算法公司的业务太“轻”,很难在未来获得长时间发展,所以今年的主流故事是算法公司纷纷走向芯片和硬件,把算法集成在芯片中,在产业上游卡住身位。这一点也加强了AI公司进军芯片的动力。
但是AI公司在芯片上的弱势也是显而易见的。AI语音芯片并不是个高净值产品,往往必须依赖大量生产和大规模出货才有可能盈利。而在集成化和工程能力上,AI公司显然处于弱势。目前AI独角兽们的语音芯片计划,更多还停留在对量产的肯定与承诺中。
还有一个必然出现的玩家,就是巨头们。Echo的主人亚马逊已经在去年3月公布了自己的AI语音芯片计划。有理由相信,热衷于造AI芯片的巨头们不会放过这口蛋糕。目前,谷歌、苹果等公司都有深入AI语音芯片的可能性。国内华为、百度、阿里,也都或多或少传出了类似消息。
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AI+5G+IoT的组合,虽然打开了语音芯片的新想象力。但是在这个逻辑里,未来能占据广泛市场的芯片模式,绝不是今天智能音箱芯片的模样。语音芯片本身,变化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