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天不足遇上恶劣生存环境
当下,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随着家庭中联网设备的不断增加,有极大几率成为未来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的智能音箱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但古往今来,利益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对于如钥匙般的智能音箱领域来说,发展面前有三问需解答。
首先,智能音箱如何“智能”?
每当市场有了新的风口,就会出现无数跟风之人,智能音箱也不例外。为搭上智能音箱的顺风车,传统音箱厂家推出不少产品,只不过卖点都集中于音质,本末倒置。 另外,“语音识别技术”也是尚未完善,一方水土一方人,同一语种还有不同口音,更别提各地方言以及语境涉及到的自然语言理解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中老生常谈的安全隐患问题,如数据存储、身份认证、敏感数据保护等,在此不多赘述。
其次,智能音箱如何提高普及率与使用率?
我们知道,物联网时代“未来智能家居的控制核心”这一定位是智能音箱如此火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理想的智能家居生态并非是家居单品的智能化,而是彼此联动,达到互联互通互控的状态,但目前的智能家居系统仍旧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使得智能音箱使用率不高,如同“鸡肋”。
与国内相比,国外在此方面就先进得多,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智能家居行业有统一的标准协议,亚马逊的Echo可以直接接入各种智能家居设备,这也是为何美国智能音箱普及率远高中国的原因。
最后,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去”?
在用户习惯方面,国内外有着不小的差异。以使用环境为例,国外用户居家环境多为开放式,美国家庭主妇在烹饪时都喜欢听音乐,因此智能音箱在国外的消费需求也相对较高。而国内,厨房客厅封闭性更高,生活环境相对嘈杂,相应地市场对智能音箱需求较低。此为国外厂家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限制则是人机交互的“本土化”程度低。
以苹果HomePod为例,虽然其Siri语音助手对中文的支持已经有一定成果,但在交互、理解能力等方面,与本土选手阿里、百度相比仍是落后。并且,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拥有更多本土资源,境外企业如苹果,很难在中国有突破性进展。同理,国内企业想要走出去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
综上,智能音箱可谓是“腹背受敌”,而现阶段各巨头发展智能音箱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盈利,而是抢占更多的用户家庭,为未来AI生态建设进行数据铺垫。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存活呢?
双重风暴下,智能音箱可靠内容过冬
前文提过,国内有一类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注重内容的智能音箱厂商,笔者认为现阶段此类厂商可能更好存活。现今用户对智能音箱的主要需求还处于“听”的情况下,智能音箱很大程度上是内容生态之争。在此基础上,喜马拉雅以自身丰富的内容为基础,推出智能音箱小雅,将更容易在家庭场景中突围。
虽然从整体上看,喜马拉雅与BATJ等互联网巨头在技术和未来AI整体布局上存在相当大的弱势,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国内用户对智能音箱的需求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处于“听”的阶段。并且,智能音箱核心技术“语音识别”,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内容的一部分。从另一角度看,喜马拉雅的竞争对手也并非是BATJ等互联网巨头,其在智能音箱领域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扩充自身音频业务,巩固自身在在线音频市场的地位。
同样的,在内容资源上有着强大优势的还有腾讯,毕竟现阶段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的主要用途就是内容消费和智能家居两方面。在此基础上,腾讯可将自身音乐、阅读和视频整合,为智能音箱做内容支持。
除了内容消费,“智能音箱+教育”的模式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尤其是早教领域。抛开说烂了的在线教育,光是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足以让智能音箱注意到“早教”这一领域。
单从目前智能音箱市场情况来看,短时间内C端消费市场的表现都比不过B端。因此,如何在B端站稳脚跟再最终反哺C端,是智能音箱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点。站在这个角度上看,“智能音箱+早教”的未来十分令人期待。
毕竟,国内早教行业师存在资水平有限,地域发展不平衡,多数幼师仅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从业,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若是将智能音箱与早教结合,它所承载的大量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教课程,能完美弥补传统绘本、书籍、视频等的缺点,再加上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不损伤视力的优点,能让智能音箱成为早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方向,智能音箱作为人工智能音频端的入口,能够发展的B端场景是十分丰富的。就此,在C端市场来临前,国内非巨头企业在智能音箱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口。那有没有用呢?边走边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