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精灵叫不醒小米机器人,智能家居还有多远?

起风财经
关注

语音调戏一个智能音箱,并用它操控家里的各种设备,大致就是今天的用户对智能家居的印象。只不过即使有“智能”作前缀,智能家居也是个故纸堆里的概念。

早在1984年,美国就诞生了首栋运用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的“智能型建筑”;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则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拥有了第一个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不得不让人感叹——有钱真好。

从国内来说,智能家居自开创至今也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与近年来互联网公司鏖战IoT赛道不同,智能家居起初是传统家电企业的领域。时至今日,海尔、美的、格力等都依然是重注智能家居的传统玩家。

无论主导者是谁,智能家居“IoT+硬件”的基本逻辑都没有改变,换句话说,只有IoT系统和硬件之间相互匹配,才能发挥出智能的奥义。不妨设想一下,当你家的天猫精灵和米家台灯之间鸡同鸭讲时,你或许会豪掷大几百块却只买到了一个蓝牙音箱和一盏朴素的床头灯而陷入深刻的忧伤。

似乎为了靠近“智能”的题中之义,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如今都在进行着突破各自屏障的努力。

老玩家的新征程

传统玩家的家电业务趋于成熟,在新一轮的物联网浪潮下,其中大部分的品牌商都基于业务多元化的需求,开始往自有智能家居服务平台扩展。从品牌声量的角度来看,海尔、美的和格力是其中典型。

公开信息显示,海尔在2015年时搭建了一个跨行业、跨品牌、跨平台的智慧生活生态圈,并正式推出了首个以人机智能交互为亮点的智慧生活平台“U+智慧生活”。后期通过推进智能家电、开发智能芯片、推出APP等,形成一个集电器、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智慧家居模式。

海尔2018年半年报显示,为了推进智慧家庭规模落地,公司发布了“4+7+N”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即海尔智能家居覆盖客厅、厨房、卧室和浴室四大空间,涉及美食、用水、空气、洗护、 安防、娱乐等七大家居体验,并支持个性化场景定制。当前,海尔采用“成套体验、成套设计、成套销售和成套服务”的整套式解决方案推动了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在用户端的落地。

比起海尔,同赛道的美的行动更早。2014年,美的就发布了“M-Smart”智能家居战略,并引来小米入股。双方希望借助“互联网+”的浪潮在产业链上形成协同。2017年,美的提出“智慧家居+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双智”战略,致力于以大数据和 AI 为驱动,为自身产品链条赋能,更提出了最大限度消除人机交互的多余载体,实现“没有交互”的目标。

具体来看,美的智慧家居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美的智能网关、智能门锁、可燃气体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智能面板等新产品,并投入芯片研发,试图提供从芯片到云端再到终端的整体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而后开发有第三方物联平台“美智”,其他开发者与美的签约后就可以获取美的M-Smart平台的SDK包以及相关技术文档,开发者的产品经过测试后可获得M-Smart认证。

提及传统家电的智能化转型,还是不能忘了“董小姐”。早在2012年,格力就推出过用手机远程操作空调运行的技术,可以视作是智能空调的初级产品。近年来,格力也推出过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智能单品和智能家居管理系统。

然而格力智能家居的最大障碍依然是董明珠对格力手机的执念。董明珠多次提及希望以格力手机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入口,以此提升格力手机的销量;不想互联网梯队以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入口成了当下风潮,格力手机却落得了滞销的结果。即便如此,董小姐还是在2019年1月16日的股东会上为格力冰箱、洗衣机和电饭煲做了广告,并直言生活电器结合是在为未来的智能家居做准备。

虽然传统家电企业不及互联网厂商的品牌年轻,但一方面,其在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和线下渠道、供应链上已经臻于成熟;另一方面,上述均为上市公司,资金和相关客户资源雄厚;如海尔、美的均与恒大、碧桂园、万科等大型地产公司进行智慧社区与智能家居的合作布局,并陆续向天猫、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借势。

凭借硬件积累和持续投入,传统玩家至少稳稳踩住了智能家居的一角。

新势力的老套路

相比于传统家电企业树立的产品壁垒,互联网公司似乎在系统和平台搭建上更有发言权。在新技术的浪潮下,善于制造概念的互联网公司巨头们被送上了智能家居的牌桌。

一边是以京东微联、阿里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平台。此类平台电商基因深厚,凭借平台积累的众多合作方,得以为用户连接尽可能多的智能品类。据统计,早在2017年,阿里智能和京东微联平台上的智能设备就超过了 300 件,而同期的小米智能硬件数量则不足200 件。

以京东为例,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已经打造出全球最大的跨品牌、跨品类的IoT平台,目前拥有包括三星、飞利浦、松下、AO史密斯、格力在内的超过300家合作伙伴,接入设备达到1000余类, 覆盖70个品类、产生出货量近2000万台;而接入京东Joylink协议的微联设备也已经遍布全球。

阿里、京东借助平台的固有优势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但硬件方面多和第三方合作,自研的智能品类则明显不足。虽然阿里已经发布了天猫精灵、天猫魔盒、天猫路由器、天猫魔屏等多款小型智能产品,但天猫精灵音箱依然占据大部分市场,且在大件智能家电方面也仍选择与美的、海尔等品牌家电合作。

另一边是以小米为代表的生态链IoT平台。起风财经曾在《小米宇宙》一文中详述过小米生态链布局。相对于阿里、京东,小米在系统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封闭性,而硬件方面的自研程度更高。

伴随现阶段小米生态链布局企业超过100家,如今的“小米百货”在消费市场上,已经实现了从智能手环到空气净化器的品类全覆盖,同时也几乎覆盖了家庭的大部分生活场景。且即使生产方各有不同,但小米总体来说呈现出一套风格统一的智能家居系统。随着小米渠道、供应链、品牌的加深,也会有更多的品牌方接入到小米系统当中。

除此之外,小米的“友商”华为也在进军智能家居的道路上蠢蠢欲动。作为小米米家的“对标”,华为推出了华为智选,目前产品数量相对有限,但接入华为IoT的智能设备已有上千款。 与小米生态链策略不同,华为似乎执着于做一个连接媒介;鉴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华为生态中包含IoT 芯片、操作系统、AI 和华为云等基础设施服务,用以开放给合作伙伴。从这个角度而言,华为似乎更接近阿里和京东的路径。

事实上,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其搭建的智能家居平台,几乎都兼有自有智能家居系统和实物产品售卖两部分,区别只在乎侧重点和程度。和传统玩家一样,互联网头部势力也坐拥巨大的资金和相关资源,在巩固自身护城河的同时向硬件领域延展。并通过开放智能家居系统,吸引更多合作者共同将生态做大。

融合与割裂

综上所述,家电厂商想赶上智能家居的顺风车,需要在渠道和技术上适当依靠互联网巨头,如果自身品牌影响力有限,甚至不免沦为互联网巨头的“代工厂”;互联网公司则囿于部分产品基础以及线下销售渠道的薄弱,而不断向传统厂商靠拢。在业务合作方面,多品牌相互融合的交集越来越多,多方产品和平台的互相交融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模糊界限。

然而表面相互交好的同时,双方也在私下发力,希望能尽可能以一己之力弥补短板。美的的开放更像互联网公司的做法,而小米的生态链策略也体现出在品类上的野心。各家平台的系统和品类大体相似,整体模式和营销战术也大同小异。

由此不难发现,纵使新老玩家各显神通,但纵观国内智能家居布局,两者都不过只有两条路——平台提供或产品制造。对于其自身来说,各占一半优势的二者试图通过自建和合作实现向另一边的开拓与融合,但也逐渐在这条路上不断趋同。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以目前混乱的融合情况,他们需要面对的依然是一个个割裂的平台和产品。

除此之外,即使各方混战的智能家居赛道已经十分喧闹,但智能家居的市场空间依然称得上是一片蓝海。据数据推测,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1,622亿美元,并将以1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2年的2770亿美元,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则将达5000亿元。与此同时,目前国内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只有5%,且在已售出智能音箱中,不足10%连接了灯光、开关、电视等智能设备。

在国内综合实力强的大公司环伺之外,依然也有机智云、涂鸦智能、云智易等中小型IOT平台分食蛋糕的身影;而智能家居面临的操作不稳定、不流畅、不安全,以及标准不统一、门槛不高等问题,使得市场也在期待更加优质且周全的解决方案。

因此,对于任何厂商来说,IoT智能家居这场长跑考验的都不只是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除去不断调整、持续奔跑之外,树立独有的竞争壁垒,提升用户体验才是长久之策。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