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刮“智能风” 中国争做“领风者”

中国科技网 中字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它的典型标志是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智能来创造一个对人类友好的、智慧的社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在近日于青岛召开的2019国家智能产业峰会开幕式上指出。

“智能风”为何会在全球产业界迅速兴起?当前的智能技术能否支撑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能否担当智能革命的“领风者”?这些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

全球掀起人工智能发展风潮

2018年,人工智能俨然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热词。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布法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计划斥资15亿欧元,采取多项措施使法国成为人工智能强国。4月,英国议会发布《英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计划、能力与方向》报告,认为英国有能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者。同月底,欧盟委员会提交题为《欧盟人工智能》的报告,描述了欧盟在国际人工智能竞争中的地位,制定了欧盟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提出发展目标。5月,美国白宫召开人工智能科技峰会,宣布组建人工智能特别委员会。

此外,美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国防中的应用。6月,美国防部宣布成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JAIC),加速军用智能技术开发。9月,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宣称,未来5年将投资20亿美元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化被看作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是大势所趋。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连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前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减轻人类工作负担,使人类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创新,满足人类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因此,智能技术帮助人类完成其他工作是必然趋势,智能化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方向。

产业智能化仍需时日

近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宣称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难道产业智能化真的这么容易实现?

欧洲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教授陈俊龙表示,很多产品为了蹭“智能”的热度,模糊了计算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这导致当前智能产品“泛化”。产业智能化需要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不断解决应用中的工程和科学问题,不断进行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应用的闭环循环,这一过程仍需十年以上。

连勇则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仍主要集中在音、视频领域,要想真正的产业化,还需突破一些技术瓶颈。例如工业智联网必需的嵌入式智能元器件,现在无论从算法还是硬件上,都达不到要求,保证智能系统间高速通信的5G技术也没有完全成熟。更重要的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的搜集和标注也难以解决。此外,现行的很多智能算法本身不具备推理和决策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达不到工业化要求。因此,现在很多“智能化”应用只是添加了一些智能元素,不能称作真正的人工智能。

中国优势与挑战并存

全球智能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将处于怎样的位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中有三大优势:一是强大的研发队伍和高数量专业研究人员的人才优势;二是我国全球最大规模制造业提供的实验环境优势;三是国家战略与业界需求相契合的政策优势。认清挑战、找好思路、抓住时机,我国可以走在国际前列。

陈俊龙也表示,中国智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不远,但有体量大、数量多的优势,应该在国际产业智能化中担当引领角色。政府要有“熬”的精神,要坚持在智能、卡脖子技术及科学问题上投入发力,不能只解决短暂应用上的问题,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连勇指出,规模庞大、数据量丰富是中国智能产业发展的优势,但也必须看到其中的挑战。美国、欧盟,包括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都在进行人工智能的伦理讨论,例如智能机器代替人类可能引起失业潮,美国、德国等国的再教育和培训制度很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再就业问题,而中国的相关制度还在起步阶段。政府对类似议题要预为之谋,避免处理不当产生社会问题。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