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能力,让产业AI客户收获更多
用AI为企业护航保驾,提质增效,首先建立在自身技术体系完善,服务多样化,能力细颗粒化的基础之上。
EI今年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在打通对外两条路的同时,修炼内功。从技术能力提供上看,2018年内,华为云EI全年共商用超过20种服务,另有多种服务公测中。同时,通过参与很多竞赛与测试,稳固了AI前沿领域探索的身位,并且拓展了合作伙伴图谱,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技术选择。
同时,EI智能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看作EI在产品服务领域的深化和自我补完。面对物理世界复杂的现实问题,企业客户不仅需要简单的技术对接,同时需要集合了行业智慧、智慧大脑、智能边缘、端侧感知体系的一整套灵活解决方案与统一架构。在商业服务模型上补完了与客户间最后一公里的连通能力。
补完技术、产品、服务的三种形态结合体,可以看作是EI不断成熟的标志,也是更多行业+AI深度融合可能的肇始。
深入实践,探索总结产业AI规律
如果从更大的行业趋势上看,EI一年多的探索,最重要的价值是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当AI进入产业,进入垂直行业,进入某家具体的公司/机构/工厂,到底会发生什么?
要知道,之前是懂AI的人不懂企业;懂企业服务的人不了解AI,两边整个一个摸黑开打。
在陌生的雾霭中,一点光亮,一份地图都如此重要,这也可以视为EI在2018留下最长远的价值。
通过深入行业,经历反复的沟通与探索、成功与失败,EI给出了关于产业AI的直接答案。
EI的三个重要发现已经广为人知,成为了行业普遍奉行的常识:
首先,AI正在让IT技术由支撑系统走向生产,AI在很多生产领域可以直接创造价值。通过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与组织机构,包括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度结合,EI证实了AI技术在真实的中国产业空间中有前途,有价值。AI与产业融合之路不仅在论文中和PPT上,还在一个个案例汇总出的数据与生产力关系中。
其次,行业智慧和AI结合仍是难点,也是AI接下来的探索方向。今年EI得出的一个“金句”是这样说的:“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算法工程师”。意思就是在真实的产业中,萦绕着大量在外部无法窥视其真谛的行业问题与行业智慧。AI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一种加速器和润滑剂,归根结底要与行业中真实的人、技术、产业关系相互连接。在AI跃跃欲试的今天,行业智慧是否准备好了呢?这个问题将是接下来产业AI主要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众多创业企业可以探索的新赛道。
再次,行业大数据至关重要,但目前首要问题来自算力稀缺。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用智能体学习行业数据,反向给出趋近于智慧的生产力解决方案。那么这个过程中,智能体学习的行业数据就成为一切的基础。然而在今天,实际情况是各行各业在生产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却面临着收集、存储和学习上的困难——这就是算力饥饿问题。如何将优质、性价比高的算力惠及各行各业,是产业AI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让我们知道了,在错综复杂的产业实践中,AI今天需要面对的首要矛盾在何处。
这些来自真实案例和数据的发现,在这一年里与我们一同劈开了AI身旁层层笼罩,云山雾罩的名实之辩。华为云EI用真枪实弹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产业AI公式:这东西可以做,必须与行业结合来做,有些问题要马上做。
结束语:最大的重量,莫过于现实
总结一下EI的第一年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向企业市场证明了AI的价值,向开发者输出了入口,向内夯实了产品与服务,为长远发展探索出了产业AI的市场逻辑甚至战略雏形。
这些当然可以看作是功劳,然而也不妨视之为开始。接下来的2019,EI一年中的收获可以视作昇腾芯片挺入市场的连接器,亦不妨看作产业AI生态的基础建设。攻算力,连接行业智慧,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AI与产业的故事还大有可为。
很多技术到来之初,我们都会觉得它很神秘,很有重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最大的重量莫过于现实。敢于在现实世界中称量新的可能,始终是科技产业中最具勇气的一种跨越。
人工智能的落地,尤其是行业+人工智能,在今天来看依旧是一首理想主义的高歌,只有用贴近尘土的方式,才让AI在数字中国生根发芽。
当AI真的切入现实,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态度就是这样——仰望前沿技术的广阔与无边想象力,同时要向现实中去求取智慧,与真实的产业经济体相结合。敢于向现实的最深处探索,同样也是一种勇气,这也是我们对EI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