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究竟是发生了极低概率巧合,还是系统故障误判断?
Alexa最近越来越不可爱了,不仅半夜如闹鬼般的讪笑,还被爆出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将私人对话群发了邮件。
来自美国波特兰的Danielle一家最近遭遇了“神秘”的窃听事件,她和丈夫在家中谈论木地板的对话被家中的智能音箱Alexa录制,然后被发送到了朋友的邮箱里。
据亚马逊发言人称,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一个极低概率时间。首先,Alexa如若收到唤起指令,首先必须听到背景声中出现了听起来像“Alexa”一样的词语,这样Echo机制才能被触发。然后,在随后的谈话中必须出现类似“发送信息”的请求,这时Alexa会大声问“发给谁?”再接下来的对话中,必须有被误解为是联系人名单中的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信息才能被发出去。
先不论Alexa是否出现了误判断,难道两次大声发问和确认请求当事人都没有留意,还是说Alexa其实根本就没有发问,事实上就是系统故障的误判断。
早前,Alexa因用户反映经常出现毛骨悚然的笑声,最终禁用了Alexa对“笑”(laugh)的指令回应。
Facebook:无路可走之下,以毒攻毒反“色情复仇”?
近来,Facebook继“剑桥分析”事件之后,又被缠身于因信息泄露的“色情复仇”。
所谓“色情复仇”,指的是某些人在分手后为了报复将前任裸照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的行为。而“色情复仇”最泛滥的平台之一,就是最大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据相关统计,在2015年被报道的“色情复仇”案例中有68%都发生在Facebook。
让人没想到的是,Facebook此次想出的“绝招”太不寻常。日前,Facebook宣布将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向用户征集裸照,然后Facebook后台用系统给每张照片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指纹,当别的账号试图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传同一张照片时,人工智能就能识别出来并禁止其上传。
这个“以毒攻毒”的创想颇为大胆,在这当中平台要承担非常大的安全风险,如果该储存后台被黑客攻击造成信息泄露,或者像最近发生的可口可乐内部泄密事件发生,后果都不堪设想的。想必Facebook走出这一步,一方面也是面对信息泄露实在无路可走,另一方面,也有对自身平台安全能力的自信。
结语
日前,号称“欧盟史上最严数据法案”《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正式生效。该法案通过于2016年,为解决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的收集、使用问题而制定,在给到科技公司一定缓冲时间后,在5月25日正式生效。
在该法案中,关于科技公司使用用户数据的边界、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GDPR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主要包括个人对其信息的控制权、信息控制者、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的界定、信息跨境和刑事活动领域的特殊信息保护规则。
除了立法,随着智能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从哲学、伦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角度将智能科技纳入各个学科规范,或者才是智能科技对人类可以不断深入影响的前提。
在智能科技时代,我们已然不能避免“楚门的世界”。但作为“楚门”,我们依旧应该逃离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