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与安全:生长在《楚门的世界》

OFweek人工智能网 中字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看过《楚门的世界》,你一定为主人公所生活的布满摄像头,且聚焦点都对向他的世界不寒而栗。这部影片说明了当人权不再被正视,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商业进击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将会发展到何等被漠视的程度。

回到现实,互联网二十年前刚刚兴起,人工智能也处于发展的低潮期,人们还不关注摄像头是否会泄露自己的隐私,以及网络科技公司是否会将自己的信息作为可贩卖的产品,更加不会关注电子产品是否会因为智能而“侵扰”到我们的生活。

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看来,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网络科技公司想要给现代人创造更加智能和互联网化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和人来说也无疑更加高效和舒适。就如同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给楚门创造的世界一样,电影公司给楚门创造了更具成功人设的“现实”环境,从而让他的人生如观众期待般的“现世幸福”,而奥姆尼康公司也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这个结果似乎看起来“三全其美”。

但楚门依然放弃了明星身份,走向了远方的自由。

舒适、效率、愉悦——当这些美好的感受可以藉由智能科技给到我们,确实是让人兴奋的,但如果与它们相伴而生的是个人隐私被侵犯,个人信息被贩卖滥用,与个人责任相伴生的权力也被智能掠夺,从而被夺取自由,你是否会衡量前者和后者孰轻孰重?

在这个问题上,李彦宏认为,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敏感,更加愿意用隐私换取高效便捷的生活。确实,西方的社会环境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并不友好,谷歌被贴上“数据章鱼”的标签,亚马逊经常被维权人士投诉,Facebook更是因为泄露数据丑闻被各地议会传唤。

国内民众真的对科技造成的负面效应不慎敏感?从近来“滴滴顺风车”事件来看或许并不如此。

滴滴顺风车:智能化产品的心理和社会行为思考

“顺风车司机杀害空姐”虽然是偶然案件,但智能科技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也需要深刻思考。

案发之后,网上对“乘客评价页面”中的标签和文字评价框非常诟病,虽然不知道这个智能设定在本次案件中给到案犯多少动机,但毕竟只作为行车软件平台,滴滴不应该设置熟人社交平台才应该有评价功能。鉴于舆论,整改之后,车主对乘客的评价页面没有了此前的标签和文字评价框,仅有“满意”“一般”“不满意”,乘客对车主的评价页面也一样。

从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学角度考虑,如何对智能化产品进行更好的设定,是这次滴滴事件留给每个人的思考。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