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从看护婴儿的“临时保姆”到围棋大赛中打败世界冠军,人工智能机器人已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们正在稳步地发展,并且具备越来越先进的能力。目前,包括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机器人拥有意识,这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教授苏哈什·卡克(Subhash Kak)解释了如果人工智能获得意识,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后果。忘记现今人工智能领域的缓慢进步,例如:汽车驾驶能力的提高。未来不久人工智能或将迎来突破性发展:机器人具有自我意识,并知晓周围环境,它能够实时接收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可以指派它们执行危险任务,进入太空环境或者投入战争。
除了人们可以驾驶自动汽车之外,人工智能机器人还能做饭、保洁、洗衣服,甚至当其他人不在身边时,对老人或者婴儿进行护理。一些特殊先进的机器人甚至可以替代人类,从事任何工作。
这将使人们从单调沉闷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也将影响一些社会基础。没有工作仅有娱乐的生活,将是一种反乌托邦生活模式。
同时,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会引起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有意识的机器人会成为合法的“人”,如果它的行为伤害了某人,或者做错了什么,是否需要负责?如果进行大胆推测,或许人工智能机器人还会发生一些更可怕的事情,很可能它们会反抗人类,或许企图摧毁人类文明?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代表了进化高潮顶点。
作为一名从事机器学习和量子理论研究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克表示,目前研究人员对于这些超意识能力机器人是否应当存在存有分歧和争议。还有一种争议表明,是否机器人应当具有“意识”,按照人类思考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者像某些具有意识的动物。一些问题与技术相关,另一些问题则与意识的本质相关。
许多计算机科学家认为,意识是一种随着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现象。一些人表示,意识涉及接受新信息,存储检索较早信息,对新鲜事物进行认知和处理。如果意识概念是这样的,未来有一天机器人将具有终极意识能力。
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比人类收集更多的信息,存储信息超过许多图书馆,以毫秒级的速度快速访问巨大数据库信息,计算汇总所有信息,形成更复杂的决策,并且更具逻辑性。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表示,人类的行为是不能由机器进行计算的,例如:创造力,以及并非源自逻辑或者计算能力的人类自由意识。然而,这些并不是意识唯一的解释观点,也无法证实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实现。
另一个关于意识的观点来自量子理论,它是最深奥的物理理论。根据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意识和物质世界是同一现实的互补性表现。
当某人观察或者进行实验时,某个人有意识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可识别的变化。因为他把意识作为一种既定概念,而没有试图从物理学概念中获取,“哥本哈根解释”可能被称为“大C调意识”,它是一种存在于自身的“事物”——尽管意识需要大脑成为现实。
这种观点深受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欧文·施罗丁格(Erwin Schrodinger)等量子论先驱者的欢迎,意识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悖论置疑了80年,至今仍未解决。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施罗丁格的“猫悖论”,依据该理论,猫被放置在一种情形下,其幸存或者死亡的概率是相等的,而观察行为自身是确定某些结果的原因。相反的观点是,意识从生物学中产生,就像生物学源自化学,而化学源自物理学。
我们将这种较小膨胀的意识概念称为“小C调”,该理论同意神经学家的观点,即大脑意识过程与大脑的状态和过程是完全相同的。同时,该理论也同意近期对量子理论的解释,其动机是试图摆脱悖论,即许多世界解释理论,其观测是物理数学理论的一部分。
科学哲学家们认为,现代量子物理学中的意识观点与远古哲学有着相似之处。“大C调意识”就像“韦丹塔(印度教的主要哲学)”的心智理论,这种意识是基于现实基础,与物质世界相平行。
相比之下,“小C调意识”就像是佛教,虽然佛陀不会选择解决意识的本质问题,但是佛陀的追随者宣称,思想和意识源自于空虚或者虚无。很可能意识现象需要自组织系统,就像大脑的物理结构。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前的人工智能机器将出现能力缺陷。
学者们不知道适应性自组织机器能被设计得像人类大脑一样复杂,我们缺乏计算此类系统的数学理论。或许只有生物机器才具有充足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但是,这表明人们应当或者很快开始工程设计新的生物结构,这种生物结构可能具有一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