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元亭:人机智能融合及其在重大疾病防治的应用

OFweek人工智能网 中字

11月13-14日,由OFweek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高科会主办的“OFweek2017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会(CHIC2017)”在深圳成功举办。在首日“OFweek2017中国高科技领袖年会”上,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高科会院士委员张元亭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健康工程:人机智能融合及其在重大疾病防治的应用”主题演讲,针对如何从健康工程角度谈人机智能的话题进行了具体探讨。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高科会院士委员张元亭先生演讲

人机融合是未来智能的发展方向

首先,他从“人机融合”说起,在张院士看来,人工智能概念本身不仅包含了机器智能,也需要研究人本身的智能,在这两者做足研究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机融合。

“人机融合是未来智能的发展方向。”张院士如是表示。

这一点在电商领域有所表现。张元亭举出了双11的例子:“阿里云支持的双11支付就是人机协同方面的最好案例。它能够在一秒之内实现交易30多万次,付款成功20万次。要做到这样的体量,不仅需要人,也需要机器,是在人机协同的情况下做到的。这是在商业界人机交互最好的例子。”

人工智能助推健康工程 防治疾病大有可为

紧接着,张院士的演讲进入到主题“健康工程:人机智能融合及其在重大疾病防治的应用”的报告。

张元亭院士认为:“健康工程用英文讲就是‘Convergence of Sicences engineering and for  health’,进一步说,健康工程是以重大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预测、早期干预为方向的从分子到系统化学科的分型学科,终极目的就是把现在的科学工程、医学融合结合健康问题。所以融合人工智能有人的一部分,它可以从健康工程的角度来探测人工智能,最终达到融合人和机器的智慧。”

在他看来,健康工程的需求非常简单,最明显的是老龄化相关的疾病,还有人的智能方面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正在失去自己的智能,像老年痴呆症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在今年早些时候,世界卫生组织颁布强政,要求各国必须制定防治老年痴呆症的有效机制。那么,如果在我们研究智能的时候,从人的角度研究,就有可能不单提高机器的智能,还可能解决人类的重大疾病,比如痴呆症的问题。”张元亭说。

而从产业的角度看,张院士讲到,人们将健康工程看为“财富第五波”。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人类的健康程度将大为提升,与此同时,产业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政策来说,在目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人工智能2.0规划相结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健康工程中将大有可为。

五个层次的挑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

此外,张院士从技术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将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算法、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这是其中最大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正处于深度学习阶段,但因为需要的数据量过大,在部分疾病上还无法获得相关数据,所以人工智能能否在医学上做到真正的如AlphaGo一样的精度,还要看下一步的研究。

第二个挑战是理论基础的缺失,业界公认的“黑盒子理论”,说明在机制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这给学术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三个挑战还包括:可穿戴智能技术和多模影像融合、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机器人上的应用,以及在演讲最开始指出的人机融合问题。

最后,张院士表示到:“到2029年,人类的寿命将会通过人工智能延长。如果我们把AI的方式、传感的方式、影像的方式等等融合在一起,就很可能让人类的寿命得到大幅延长。”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